异彩纷呈花儿会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6-28 09:02    编辑: 王易         

  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人们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之后,利用这难得的时节游览山水胜景,相互交流感情。许多年轻人用花儿大胆表达对异性的追求。久而久之,男女间唱花儿、对花儿,通过花儿谈情说爱,表达情感,娱神与娱人相结合,于是就成了庙会或祭祀后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时光的推移,庙会的宗教色彩日趋淡薄,唱花儿娱人的比重终于大于娱神,庙会逐渐演变成了花儿会。在青海,除了纯牧业区以外,都有花儿的歌声。民间花儿会从农历二月开始,直到农历八月结束,成为河湟各族人民的狂欢节。每年农历五、六月间,民间自发组织的各种类型的花儿会达到高峰。

  2006年5月,大通老爷山、乐都瞿昙寺、互助丹麻、民和七里寺等四个传统花儿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西北花儿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重大举措,标志着花儿获得新生,迎来了青海花儿的新阶段。

  老爷山花儿会老爷山,又名元朔山,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川河畔,因山峰顶部建有太元宫,庙内雕塑有关公像(即关公庙)而得名。山顶海拔2928米,相对高度480多米。这座雄峙于三川交汇处的神奇山峰与北面的牦牛山对峙,两山间为一漫长峡谷,清水长流。老爷山的南坡山势陡峭称为天险,北坡树木葱茏景色宜人,展现出“雄、奇、险、幽”的景观与自然和谐的独特神韵,令人陶醉。老爷山景区因其保护完好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成为旅游和避暑的佳境,被列为青海省九大旅游区之一。

  传说先秦时期,西王母邀请各路神仙在老爷山聚会,笑问王母娘娘玉皇大帝:“人间的帝王将相在换代,是否该轮到我坐你这个位置?”玉帝沉思后答道:“如果你能用铁丝一样的宝物,从西方须弥山挑来两座高山,我即让位于你。”王母娘娘不辞辛劳,日夜兼程,终于挑回了两座高山。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位长须老人,老人见她用很细的铁丝吃力地挑着两座大山行走,感到十分惊讶:“姑娘,你用那么细的铁丝挑山,不怕它折了吗?”谁知道刚说到“折”字,宝物断成两截,两座山落在地上。一座成了老爷山,另一座则是对面的娘娘山。西王母在老爷山头上,流下了伤心的泪。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六,眼泪便成了“洗山雨”。所以,老爷山顶只要有云有雾,就会下起倾盆大雨。后来,人们为了祈求五谷丰登、爱情美满,便有了农历六月六的朝山会和花儿会。

  每年农历六月六期间,充满道教色彩的朝山会和花儿会在这里先后举行。山上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山花烂漫;红男绿女,犹如簇簇鲜花,千姿百态,歌声此起彼落在空谷传响。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及西宁、互助、湟中等地的各族群众,扶老携幼、摩肩接踵前来游览观光。

  老爷山花儿会的特点:历史悠久,产生于明代,经过几百年发展,逐渐形成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娱神和娱人共存,祈求风调雨顺的道教“朝山会”活动伴随着民间花儿会,从以娱神为主逐步演变为以娱人为主的大型民间岁时民俗活动;演唱曲令,以大通回族、土族特色的“大通令”、“东峡令”、“老爷山令”、“溜溜山令”,以及当地藏族的“长寿令“等为主,这些曲调韵律独特,嘹亮优美,婉转悠扬,深受大通各族人民的喜爱;老爷山花儿内容主要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产劳动、历史故事、社会生活;花儿会和“浪山”(方言,游山)相结合,在山水间感受天人合一的情趣。农历六月在老爷山的密林花丛中,当地群众或数十人或几百人地自由唱和,情景交融。

  瞿昙寺花儿会位于乐都县南山的瞿昙寺建于1393年,因明太祖朱元璋亲赐寺额,声名显赫,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首屈一指的明代建筑。瞿昙即“乔达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历时600多个春秋。该寺周边皑皑雪山连绵不绝,寺前清泉流水潺潺,四周林木葱茏,风景幽雅。

  瞿昙寺在清初僧侣众多,香火鼎盛,是禁唱花儿的。相传,有一年土匪看中了金佛塑身和殿中的财宝而包围了瞿昙寺,僧人和香客坚守寺院,浴血三昼夜,土匪仗着人多势众进攻不已,寺院渐渐不支,退守殿中。土匪将大殿围成铁桶,企图迫使寺院屈服。寺主使出诈兵计,扬言四乡八堡的援兵即将赶到。匪首扬声大笑。这时,奇迹出现了。香客中有位善唱花儿的老农,跃上屋脊,在土匪如蝗的乱箭中引吭高歌大唱花儿,歌声在黑夜中随风而传,越传越远。歌声飞出殿外,香客们听到花儿声,成千上百地用花儿应答并手持棍棒从四面八方向瞿昙寺赶来。很快,瞿昙寺周边变成了花儿的海洋,也变成了花儿的城堡。方圆几十里的人都都用花儿应和,纷纷奔来。在漫山遍野的花儿声中,土匪终于逃之夭夭,寺院保住了。第二天是六月十五庙会,从此,瞿昙寺便允许周边传唱花儿。每年到了这几天,人们会跋山涉水云集瞿昙寺,先上香,后唱花儿。

  瞿昙寺花儿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于清道光年间的庙会起逐渐发展成规模,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每年庙会仪式之后,从新城行走到瞿昙寺大殿,到处是演唱花儿的群落,整个道路两旁水泄不通,“车水马龙人如潮”,歌手以乐都南山的藏、汉两个民族群众为主,也有其他县以及甘肃临夏的歌手。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

  瞿昙寺花儿会的特点:浓厚的宗教文化与民间的俗文化相融,佛事活动和群众的花儿演唱并存,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首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儿会;花儿演唱,影响波及周边各县,曲令富有藏族风味,以当地的碾伯令、瞿昙令、依呀依令、南山令等为主,花儿和藏族的“拉伊”同唱,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两个阵营的对歌最富民间特色;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传承、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因而成为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的典型个案。作为有影响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在当地发挥着促进民间物资交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民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 (肖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