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湟源的名片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3-21 08:55    编辑: 王易         

  车过湟源峡,映入眼帘的是湟水河两岸茂密的树木,在树木的静静滋润下,湟水河欢腾地流淌……

  湟水河被河湟谷地的人们视为“母亲河”。回顾过去,我们发现,湟水河曾为这片土地带来无限的荣耀和光芒。同样,它的健康,始终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21世纪初,一场保卫湟水河的行动在湟源打响。

  湟源境内,湟水河长41.5千米。41.5千米,相比湟水河全长349千米,只占八分之一左右。然而,地处湟水河上游的湟源,如果境内41.5千米的水质遭到破坏,中下游200多千米的水质就会遭殃。

  “身居湟水河上游,我们不能光考虑自身的利益。”自那时起,湟源县委、县政府将生态保护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对主要靠工业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湟源来说,GDP的影响不言而喻。现在看来,这个高瞻远瞩的抉择,不仅使湟源受益,还惠及中下游的西宁、海东以及甘肃的部分区域。

  “改善湟水河上游生态环境,除了关闭排污口,还要大面积植树造林,这可以使土质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湟源县林业局副局长祁伟说。从2005年起,湟源县政府捆绑各种资金,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投资力度。另外,当时群众的造林积极性也很高。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湟源县造林面积得到巩固和提高。数据显示,现如今,湟源县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4.45万亩。

  湟源县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今年已是第9个年头了。在湟源县和平乡我们看到,昔日孱弱的幼苗已茁壮成长,在贫瘠的荒坡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色彩。“经过几年植树造林,我们发现,山沟里的水逐渐变清澈了。即使暴雨洪水后,水也能很快变得清澈。”祁伟说。而这一切,世居和平乡的村民也看在眼里。和平乡一位老村民说,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几年,村民感受最大的是,家乡的河水渐渐清了,风沙天少了。最近,湟源县环保局对位于湟水河湟源出口处的水质进行了监测。令人欣喜的是,湟源境内湟水河的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也就是说,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的标准。

  从山顶俯瞰湟源县城,我们看到湟水河犹如一条玉带穿城而过,层林环抱下的丹噶尔古城显得那样美丽。我们相信,在湟源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战略目标的引领下,一个有特色、无污染、历史底蕴厚重、文化特色鲜明的湟源,一定会焕发出绚丽的光芒。

  未来几年,湟源县以打造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县为目标,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工程,将绿化带向县城南北两山和109国道、315省道两条黄金旅游线延伸,到2015年年底,全县林地面积将达到16万亩。(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