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到十五,十五庙门开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2-22 08:58    编辑: 马燕燕         

  青海人的习俗中,从大年初一开始的每一个日子都是重要的,比如“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萝卜十二蒜,过了十三再不算”。初一开始,人们就把和生活休戚相关的动物、植物放在某个日子的中间,以这一天的天气阴晴来卜或鸡或羊、或粮或菜,甚至在这一年里人的运气的好坏。

  吃的方面,“初一扁食初二面,初三的珍珠不断线”。扁食是饺子,象征团圆;面是长面,象征长久;“珍珠”指的就是“筒筒麻食儿”,内地人叫“猫耳朵”,说吃了麻食儿,财源滚滚,如珍珠不断线。拜年方面,初一本族党家相互拜年,初二女婿娃走丈人家,到了初三,才开始给姑姑、姨娘的亲戚家拜年。初七初八,是两天比较特殊的日子,初七是人日,传说中女娲娘娘在这一天抟土捏了人,因为刚捏好的人还没晾干,这一天的人特别脆弱,所以,在这一天人不能出门,说是出门容易遭遇不测。初八是阎王爷的生日,传说中这一天的阎王特别勤政,派所有小鬼到人间,见到路人就跟上,看他回家,记住他家的门以及到他家的路线,以备勾魂时找人方便。所以,出门的人不能在这一天回自己的家,以防小鬼跟踪。为此民间有“七不出,八不进”的说法。

  到了正月十五更是大日子,庄稼人说:“小年大十五”,他们把过十五看得比过年重要,因为这一天是敬神祭祀的最隆重的日子。我的老家在湟源县的纳隆村,纳隆村有个火祖庙,里面供的是火祖炎帝。唐代诗人吴筠的《游仙》诗曰:“赤帝跃火龙,炎官控朱鸟”。这炎官就是火祖炎帝。各地正月十五的灯会,最初就是为祭祀火神举行的。村里由老人们组成管理火祖庙的火神会,每年正月十五,就从庙里出“炎官”,演社火,社火一出场,哑巴儿跳,秧歌儿闹,晚上还要跳冒火,年味儿才真正地显示出来了。

  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和美国友人柏大卫先生相逢在湟源,他用地道的湟源话给我说了一首湟源人过年唱社火时“大秧歌”的唱词:“正月十五庙门儿开,乡里的阿娘们点香来,扎花的裤腿扎花的鞋,脖子里连着个沙索胎”。我当时就被这首流传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秧歌词差点笑翻了。初一、十五是进庙敬香的日子。尤其正月十五,它是僧道两门最看重的日子。一大早庙门大开,城乡的妇女们纷纷进庙上香磕头,求神祈福,因为这一天的特殊,乡里的阿娘们也特意打扮了一番,穿着裤腿上扎了花的新裤子和扎了花的新鞋,但是由于那时候好多地方有缺碘的大脖子病无法掩饰,只好把那叫“沙索胎”的肉疙瘩露在外面,以致成为城里人的笑柄。柏大卫先生1931年随父母来到湟源,在湟源生长到18岁才离开,所以他不但说一口流利的湟源话,还通晓湟源乡俗。

  关于正月十五花灯会和“跳冒火”的风俗,民间还有个“火化蒲州”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的一个正月十五,东海龙王的龙子变成一个帅哥来到蒲州城,在进庙上香的人群里瞅见一个美丽的小媳妇,就上前动手动脚地调戏,结果被抱打不平的人当流氓臭揍了一顿,挨了揍的龙子逃回龙宫向龙王告了蒲州百姓的恶状,龙王气不过,求玉帝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晚上降旨火化蒲州。玉帝听信谗言,就把火化蒲州的任务交给了关老爷。关老爷生前是蒲州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决意拯救蒲州百姓,他就托梦给蒲州人,要他们在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晚上不但要到处挂满灯笼,还要在街巷里点起“冒火”(用麦草点起的火堆)用以避灾。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到了正月十五的晚上,蒲州城里家家挂起红灯,远看一片火海,关老爷向玉帝报说:蒲州已经火化,玉帝站立云端见蒲州一片火海,便信以为真,为此,人间免了一场大灾。到现在,湟源人不但在十五晚上演社火,还要在巷道里放上一堆一堆的麦草,等暮色四合时,点着了,人人跑着从火上跳过去,谓之“过关”。民间以为,过了这样的“关”,便把身上的邪气全冲走了,这一年中就会平平安安。还把一句俗话流传到现在:“官向官,民向民,关老爷向着的蒲州人”。

  还有,刚过门的新媳妇要在头一年的正月十四去娘家,这叫“躲灯”,正月十六才回来,这就是为躲避正月十五庙会上坏人纠缠的无奈之举的演变。现在的新媳妇也“躲灯”,但已经成了回娘家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正月十五的社火要闹到“黑十七”才结束。等正月二十给小姑娘们扎了耳朵眼后,就炒大豆、煮猪头过二月二。青海人说:二月二吃了炒大豆,把喝了腊八粥后被弄糊涂的脑子又蹦开蹦灵光了,发现再也不能胡吃海喝了。再说二月二龙抬头,庄稼人要忙春耕,再过闲日子,地里不出粮,来年就没有这样的好年过了。(井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