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村年俗:得长孙 倒骑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2-19 08:50    编辑: 马燕燕         

  2013年2月12日上午,农历正月初三,湟中县西堡镇葛家村异常热闹。63岁的村民安老汉被村里人“装扮一新”后倒骑在牛背上,敲锣打鼓地在村里转上三圈,因为他今年得了长孙,按照葛家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村民们正在用这种方式向他表示祝贺。这种庆贺活动当地人称“骑老犍牛”。

  得长孙倒骑牛

  村民们首先用菜油拌上锅底灰给安老汉抹了脸,然后把草帽前后沿卷起来,插上两根向里弯曲的辣椒,做成牛角的样子给他戴上。接下来又将萝卜片或者土豆片做成眼镜、用辣椒和茄子串成项链,套在安老汉的脖子上,然后,再把白毛里子外翻的羊皮袄穿上,领口里插上两根烧火棍。装扮好了,安老汉被大家簇拥着倒骑到牛背上,开始了“游行”。

  几个人在前面敲锣打鼓开道,后面的人牵着牛,其他的人围在牛和安老汉的周围,有的扶着他,有的大声问他要许什么愿。

  许愿环节很有意思,安老汉许的愿,并不是自己心之所想,而是要许符合乡邻们心意的愿望。如果他许的愿不符合乡邻的心意,就会被围着他的人用短棍“打”。安老汉为了少挨打会大声许愿,“宰一只羊!”“买几箱酒!”……村子上空回荡起一片笑声。

  在村里巡游三圈后,庆贺队伍回到安老汉家。安老汉被扶下牛,家人们连忙端出糖果撒向前来庆贺的乡邻。人们顿时哄抢起来,场面十分热闹,老人们说这时谁抢到糖就会有好运。

  民俗学者靳育德谈起这种民俗时说,“骑老犍牛”时所骑之牛为年轻健壮、专门用来劳动的公牛,所以在有些地方也叫作绑老犍牛。这种风俗形成于什么年代如今已无法考证,但能流传至今,说明这种活动能带给人们无限的快乐,使人们更加团结。

  靳育德说:“‘骑老犍牛’一般在过年前后进行,这可能与人们冬天比较清闲有关,所以成为了湟中县最有特色的年俗之一。”

  倒骑牛的美好寓意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为牛首人身,后来学者研究发现,炎帝实际上是原始社会中姜氏部落的首领,这个部落以牛为图腾,所以炎帝被塑造成了牛首人身的形象。

  靳育德说,在“骑老犍牛”这样的庆贺活动中,人们骑牛而不骑别的牲畜,很可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耕牛的崇拜,把牛当成了一种图腾。除此之外,这种民俗的形成有可能和生肖有关。

  传说在十二生肖排序时,每个动物都想当领头生肖。玉皇大帝不知怎么排序才算公平,正在苦思冥想时,他突然发现,其他动物吵吵嚷嚷,只有敦厚老实的牛静坐一旁,不争不吵。他当下有了主意,说:“别吵了,顺序由我来决定。你们之中的牛个头大,性情稳重,让牛做第一。”后来因为老鼠从中作祟,牛在生肖中排行第一的位置被老鼠取代了,可是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始终排行第一。

  “骑老犍牛”时,人们给骑牛人的草帽左右插上两个辣椒代表牛角,预示着让他即使是有了孙子,还是不忘勤恳地劳动。

  而插在老人背后的烧火棍则被人们赋予了“人财兴旺”或者“越烧越旺”之意。“自己当了爷爷,说明家族兴旺,以后的日子越来越好,也期盼儿孙能挣很多钱。”

  葛家村关于牛的传说

  牛是“骑老犍牛”这一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在葛家村流传着这样一个有关牛的传说。相传,玉皇大帝想知道凡人们的生活,便让憨厚老实的牛王到了人间,详细查看人们的生活和劳动情况。老牛领命来到人间,它看到地上的人们骨瘦如柴,蓬头垢面,在烈日下不停地劳动,人们擦着汗不停地抱怨老天为什么不下雨。再看看地里,稀疏的庄稼东倒西歪。牛王看到人们的疾苦,顿生怜悯之心。

  回到天上,就向玉皇大帝汇报说,地上的人们干一整天活才能吃一顿饭,很可怜。希望玉皇大帝让人们干一天活,吃三顿饭,洗漱一次。玉皇大帝听后大怒,说:“地上的人吃一顿饭都要把粮食吃光,还要洗漱,那不成了天天打扮,不干活吗?谁来养活他们,你说得倒好听,要不你下去养活他们,把你的饭给他们吃,你下去只准吃草。”说完,愤怒的玉帝一脚把牛王踢到了人间,连他的一排门牙都踢掉了。

  牛王降生下界后,化形为牛,为人类辛勤劳作。地上的人们很感激牛的帮助,因此把牛当做好朋友。

  靳育德说,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牛的感情,从历史上看,耕牛自古就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古代甚至立法禁止无故杀牛,比如汉代就有“杀牛死罪”的律例。通常,谁家有牛,有几头,何时转卖,何时牛死亡、死亡原因等等,都需要在官府备案。可见,在古代,牛对于生产生活有多重要。

  “骑老犍牛”中的娱乐元素

  靳育德说,旧时的人们为了吃饱肚子,天天劳动。即便是严寒的冬天,男人们都要出去找烧火取暖用的树枝草棍,小孩子跟着牲口捡拾牛粪。那时,一年到头来没有多少娱乐活动,所以一遇到谁家的媳妇生了孩子,把庆祝活动自发地转化成了一种娱乐活动,大家借此机会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骑在老犍牛上的人被涂抹打扮成一只“怪兽”,男人们便跟在后面捶打他的腿,女人们担了井水等在巷道口,一旦骑老犍牛的队伍到了,马上给骑牛人泼过去一桶水。为了打得疼,人们往往会把骑牛人的裤腿拉上去,在光溜的腿上用短棍打,打得越疼,骑牛人答应请客的东西就越多,跟在后面的人也就越多。

  “以前,人们粗茶淡饭,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点肉,所以,只有打得很疼了,骑在牛上的人才会答应宰一只羊给大家分享。”靳育德这样解释,还有一种意思,如果这户人家人缘好,村里人会主动地去凑热闹,如果人缘不好,很少有人去,如果骑牛场面冷冷清清,这家主人便会遭到别人的笑话,因此,这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前,“骑老犍牛”这一年俗活动至少要持续半天,可如今只有一两个小时了,参与的村民也没有以往多了,场面自然冷清了许多。“现在很少有养牛的人家,所以村民们就用骑铁桶代替了骑牛。这种风俗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即便是这样,它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却依然没有消失。”靳育德说。(张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