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灵动的“西宁后花园”——大通林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1-04 10:03    编辑: 马燕燕         

  绿城水都、景色宜人,不少来到大通旅游的游客置身于其中时,都感叹这里的碧水蓝天,树木成林,宜居宜游。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是西宁的重要水源之地。这座城镇,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日臻完善的现代综合立体体系以及高森林覆盖率,通过打造宜居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载体,如今正步伐稳健地走在现代林业建设、绿色发展的路上,为大通人民建设一座“高原生态园林”的宜居城市。

  初冬,走在大通县县城的街道上,满眼尽是花草、林木的身影,有的整齐划一,排列有序,有的摆成图案、字样的形状,栩栩如生,虽已枯黄、凋落,但仍“挺直腰杆”,俨然是这座城市的“守卫兵”。

  根据“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大通县“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大通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之“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四区”、“三地”、“一市”新格局,在城市绿化方面努力建设总量适宜、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镇绿地,使城镇绿化数量和质量有全面的突破,达到高原生态园林城市格局。

  据大通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对已有道路绿化、广场、游园进行改造、扩建,确保建成区绿地率在32.97%、绿化覆盖率36.36%、人均公共绿地8.38平方米的基础上持续增长。在抓好城市绿地建设的同时,还注重拓展城市绿地的空间建设,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结合,构建多层次、生态良好的植物群落,以植物造景为主,积极推广屋顶绿化,楼层凉台绿化,闲置的荒山、荒地、荒滩绿化,墙体绿化,立交桥绿化等,努力拓展城市绿地的空间。在抓好增加植物种类的同时,又着力突出高原乡土树种,引进优良品种。金露梅、银露梅、峨眉蔷薇等树种的驯化、栽培和利用研究;乡土高海拔常绿树种甘青瑞香、烈香杜鹃、陇蜀杜鹃等树种的低海拔立地条件的引用和繁殖;外来观赏树种栓翅卫矛、青榨槭、稠李等树种的引种、驯化……这一系列绿化措施为今日的大通换了新颜、披了新装。

  天蓝了、山清了、水秀了,大通在绿化建设的“长征”中扮靓了自己,美化了环境,吸引了游客,留下了赞誉。如今,站在苍松翠柏成林的大通老爷山上,俯瞰全县,以大通北川河两岸绿化发展为主轴,以铁路、公路为纽带,增建的城市公园和街头绿地,形成了“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大通县高原生态特色城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城镇与山水和谐。

  大通以“水”和“绿”为主题做文章,以生态和文明为标尺做示范,以文化和品位为立足点,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中唱“大繁荣”和“大发展”的大戏,这座“绿色之城”正以矫健的步伐向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夏都后花园迈进。 (作者:萧柳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