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万物复苏。2个多月的战“疫”,我们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而今,随着各地疫情逐步解封,复工复产的脚步逐步加速迈进。因疫情逝去的损失如何弥补?一项项政策红利的释放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政策红利 为复工复产增信心
“疫情发生后,产品无法正常发运,库存积压。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缓解资金压力,及时消减库存,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积极帮扶协调,对接下游青海比亚迪、青海时代新能源两家公司消化库存,消解了我们的压力,同时也提振了全体员工的信心,确保了稳定生产。”3月19日,在西宁市复工复产政策兑现会场,青海诺德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位与会者都对今后的前景又增加了几分信心。
自复工复产“快捷键”摁下,全省各地企业开足马力,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摆脱疫情影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前。而为了让企业能够安心复产复工,加油鼓劲,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全省各级政府也积极出政策,想对策,为企业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西宁市分级分类制定支持政策,制定22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推动重大项目开复工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分解成74条具体措施,明确办事流程,确保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疫情可防可控、复工有标准可依;同时结合西宁市实际,下发减免疫情期间房屋租赁费用、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等通知,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有序推进企业商业开工开业和重大项目开复工。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全州组织开展企业间、行业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的上下游对接工作,鼓励企业在保证质量和同质同价的情况下,优先采购州内产品。协调天然气、电力及各金融机构出台各项措施,在特殊时期加大对全州企业的气、电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力度,保障企业稳定高效生产。
海东市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帮助工业企业尽快复工复产的通知》《关于对全市重点工商企业开工开业及重大项目开复工情况进行督导的通知》等文件,全力推动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工复工、各类商贸业有序开业。同时,建立了信息报送机制,及时报送项目推进情况,并由市级领导带队,对各县区开复工情况进行督导,确保了开复工各项政策的落实。
……
各地一项项具体帮扶措施的出台,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和底气。全省各地在短时间内迅速掀起复工复产浪潮,形成了复工复产指数高居全国第一的良好局面。
服务前移 给复工复产添动力
受到疫情影响,企业复工复产遭遇重重困难。及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是稳定企业生产,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向前的定心丸。
这几日,青海濮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6万吨电熔镁2台电熔炉已经恢复正常生产,原料供应基本能够满足生产所需。“原料供应还真要感谢政府从中协调。”公司总经理彭文生回想起复工复产的过程,不由得发出些许感叹。
针对硅铁企业因焦炭原料供应受阻影响到企业复工复产的问题,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及时向焦炭供应地区协调对接焦炭正常供应、焦炭运输线通畅等事宜,确保硅铁企业焦炭充足供应。
制定出的政策措施不能只是白纸黑字,必须精准对接,让企业明明白白,并充分融入到生产经营之中,成为企业复工复产的助推器。
西宁市成立的帮扶工作组持续深入各县区、各园区,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推动重大项目开复工的省级27条措施和市级22条措施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予以指导,现场办公解决困难问题。每日收集汇总涉及重点项目推进、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建筑施工开复工、农业生产、限上商贸流通复业、金融机构服务等保障情况和热点问题,为企业纾困解难。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对企业开工准备、原辅材料供应、外地务工人员到位、防疫物资筹备等进行逐一摸排,针对假期结束企业员工陆续返岗的实际,加快畅通人员和物资流通。抽调相关部门骨干力量组成34个工作组,入驻34家重点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帮扶工作;安排32个州级领导联点102家企业现场办公,督促帮助企业尽快开复工。同时,全州各市、县、行委也派出帮扶工作组,采用“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全面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各类问题,为企业稳产复工提供要素保障。
海东市及时开通了复工复产服务热线、网站、微信群和交通运输保障专线,组建了分拨中心和复产复工工作信息微信群,全市各县区和市政府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有效解决了企业在复工复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全省各地政府抓住企业的痛点难点,主动对接,主动帮扶,主动解决,当好企业的“娘家人”,让企业安心生产经营。
因地制宜 促复工发展夺双赢
企业所处地区的不同,意味着政府帮扶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需求的举措。
海西州作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全省工业经济的“压舱石”,在全力抓好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一站式”功能,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从政策扶持、简政放权、创优发展环境、降低企业成本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生产要素保障的优惠支持力度,全方位为企业“松绑”,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而西宁市作为全省消费的中心区域,需要通过第三产业的恢复经营,来释放因疫情被抑制的消费,从而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消化产能的渠道。
因此,西宁市落实商贸企业专项补助资金1294万元,积极对接省商务厅对送餐企业、电商平台等39家企业给予资金补贴;对28家批发市场、重点商超等企业给予50%的物流费用补贴;对62家批发企业、重点商超、农贸市场等企业给予50%的房租补贴或资金奖励;对399家在疫情期间坚持经营的限额以上企业给予每家1—2万元的防护消毒用品补贴。同时,开展“2020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网上招聘活动和“10+N”就业服务系列专项活动,对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保单位执行免征、减半和补贴等优惠措施。
如今,全国海东籍拉面店共17860家,从业人员177647人。在关注本地企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外出打拼的拉面人同样得到了来自家乡的支持。
海东市积极研究制定了支持拉面产业发展“十条措施”,积极引导返青拉面务工人员尽快返程,有序组织拉面店开业运营。与海东建设银行达成“疫情后贷款扶持、贷款展期缓息执行、大数据平台线上‘拉面贷’试点、联合培训、签订合作协议”五方面意向,为青海拉面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助力。在疫情期间,各拉面驻外办事处和相关单位积极帮助拉面从业人员就近到输入地的快递公司、商场等其他地方就业,同时积极与当地民宗部门协调为拉面店减免房租。
找准定位,因地施策。全省各地政府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给予所在地企业精准帮扶,这不仅让企业有了归属感,同样也进一步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助力,实现了企业复产复工,当地经济社会稳步向前的双赢局面。
视点短评
统分同步 事业共进
在新冠肺炎疫情犹存,全省在持续有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推进各地三次产业全面复工复产。各州地市结合实际,针对性施策,精准落实,以宏观部署“统”好全局,以微观措施“分”好运营,实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党委政府“统”下一盘棋。统一政策、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行动,因地制宜、因势施策。交通运输是复工复产的“先行官”,各地首先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在掌握当地的疫情状况、农牧产品的生产时令需求、工业及项目的开工安排的基础上,从金融、税务、交通、政务服务等多方面助力复工复产,创造性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贯彻好,把省委省政府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补充规定执行好。
基层单位“分”步做到位。各个园区、企业开工时,有序落实疫情防控,分区组织生产、分级加强管理、分层实施,落实分管责任,有序进行生产,保障生活安全生产。以严格的开工前申报和准备、点对点人员输送、到岗后生产和生活区域消杀等一系列防控手段,通过错时分区作业、送物资到户、送货人不下车“不见面”等方式,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落实工作场所、食堂、宿舍等防控。同时,减少员工聚集和集体活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置。采取多种办法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旅游等行业解决企业困难,在已有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台财税、金融、社保等政策,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并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春耕备耕和农业防灾减灾。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是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就是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就是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底气。为此,我们要辩证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排除一个个堵点,解决一个个问题,克服一个个挑战,做到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推动社会和产业共同发展,就一定能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
故事传真
瞧!好一幅春耕图
人勤春来早,剪枝正当时。三月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位于县城希里沟镇的北庄村道路两旁,大片的枸杞地里处处是弯着腰修剪枸杞枝的乡亲们,好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
“大家伙儿忙农活别忘了戴口罩,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一顶草帽,一双布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乌兰县宏森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金祥和身边的杞农看不出两样。
“枸杞枝条要趁早剪了,耽误了可是一整年的收成。”撂下手里的剪刀,张金祥向记者介绍:“今年多少还是耽误了些时间。往年整个剪枝过程大概需要35天左右,枝条剪好了,枸杞才能生长好、挂果多、产量高。”
随手折下一段枸杞枝,张金祥指给记者看:“你瞧,现在有的枸杞开始发芽了,多亏了及时复工复产,我们在增加人手的同时也在加班加点,争取把耽误了的时间追回来。”
疫情以来,张金祥最担心的就是耽误今年枸杞的春耕。“多亏了镇上工作人员三天两头地跑,不仅给我解决了最重要的用工难问题,还解决了复产所需的农机设备。”
原来,为确保备耕春耕工作有序开展,乌兰县希里沟镇牵头成立了疫情防控期间枸杞剪枝工作协调小组,给辖区内多家枸杞种植合作社和承包商支点子、出主意、解难题,切实做到疫情防控与备耕春耕两不误。
“为了避免人口流动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协调小组的帮助下,今年招的杞农都是附近村庄里剩余劳动力,大家都有丰富的种植枸杞的经验,这为我省下了不少事儿,不仅帮助了企业正常复产,也为周围村庄的乡亲们增添了一份收入。”
即使这样,张金祥还是不敢大意。“我们每天都会对修剪工人进行体温测量,确保复产复工安全进行。虽然耽误了些许时间,但在加班加点的努力下,我相信到了夏天,依旧能看到红枸杞挂满枝头的景象。”
不远处,工人们正将修剪下的枝条整齐码放,准备装车。
“这些枝条还有用?”“可别小看这些‘废弃物’,每年春耕,我们都能剪下不少,拉回去粉碎、烘干,压制成颗粒,既可以当填充物,也可以当做燃料,用处可大着呢。”张金祥的回答让记者又长了见识。
这些年来,合作社的枸杞移栽、采摘、制干、销售……每个环节都有张金祥忙碌的身影。因此张金祥得了个“枸杞专家”的美称。在他的带领下,宏森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年注册了“八月红”商标,成了周边县市的知名品牌;2019年加工生产干果产量超过500吨,产值达2300余万元。从成立合作社至今,已发展入股股东及联合合作社25名(家),入股社员149人,为25家入股股东分红共计760万元,为149名入股社员分红共计1240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专业合作社。
66岁的周道高和妻子在合作社从事枸杞剪枝、施肥、除草、采摘等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曾是贫困户的他们现在年收入已经达到6万多元。“年岁大了,太重的活儿我们也干不动,枸杞地里活儿不重,一天下来一个人能挣200元,加上政府的各项保障政策,我老两口的日子是一天好过一天。”闲聊之余,正在剪枝的周道高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