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鸟儿频频现身西宁

来源:西宁晚报    发布时间:2019-08-26 10:21    编辑:马燕燕         

  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北川湿地……一片片湿地融入西宁城市中,一只只罕见的鸟儿频频现身西宁。

  无需去远离城市的郊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观赏湿地、享受湿地。

  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两个绝对”为标准,以“两个绝对”具体化为载体,加快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和新时代幸福西宁,通过实施“高原绿”“河湖清”“西宁蓝”六大建设行动,已建成599.06公顷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已成为西宁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

  “西宁人受益了,外地来西宁的游客也受益了!”通过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徐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几年西宁植被多了,降雨量增加很明显,空气变湿润了。小气候得到改善,这与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南北山绿化是分不开的,西宁正逐步踏入了生态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家门口享受“水乡”美景

  “没想到西宁居然还有这么美的湿地,以前没来过。”日前在北川河湿地公园,前来游玩的市民小龚对记者说。放眼望去,公园内,满目绿荫如织如画,人文景观与碧绿的湖水交相辉映。首尾相连的六大湖上不时有候鸟飞过,它们或栖息,或嬉闹,或飞旋上空……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

  在西宁,人们发现,城市里曾经又黄又脏的水体很少见了,人们身边清澈的大水面多了、湿地多了。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开始试点建设以来,相继实施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总投资额超20亿元,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目前,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率已从47.5%提高到62.53%,湿地修复与恢复收到成效。

  采访中,徐明教授说,湿地有着强大的碳汇服务功能,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蓄水调洪、净化水体、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宁建设湿地,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改善了湟水河水体水质,同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地方景观特色、为市民提供优美的休憩环境、提高城市品质等诸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罕见鸟儿缘何频频现身西宁

  “我国有三大鸟类迁徙通道,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走西线,也就是走高原这条迁徙线,因此,在青海,我们会越来越多地看到以前没有见过的候鸟。”徐明教授如是说。

  据西宁湟水湿地5年来的观测记录显示,如今的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成为许多野生鸟类的歇脚地和定居地,已发现野生鸟类110种,其中最常见到的有62种,这里成为市民赏鸟的好去处。去年冬季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人们惊奇地捕捉到了海洋鸟三趾鸥的身影,这种常跟随船只飞行的鸥鸟,在西宁是极为罕见的。另外,在西宁比较罕见的野生鸟种还有:白眉鸭、棕颈鸭、花脸鸭、罗纹鸭等。

  徐明教授分析说,青海的高原湿地位于鸟类迁徙西线通道上,这条线是从蒙古到青藏高原,再从青藏高原到云贵高原,然后进入中南半岛,这是一条经我国西部的高原迁徙通道,高原上的众多湖泊是迁徙候鸟的歇脚地或繁殖地。对迁徙候鸟来说,最看重的是环境适宜度和食物资源的丰富度,保护好高原湿地,让鸟类有足够的食物来源,就可以让更多鸟儿选择西线。今天,随着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西线,候鸟歇脚西宁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同时,怎样保护好它们,也给西宁带来挑战。保护好湿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湿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旺了、活了、近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湿地公园,在游玩中赏美景、品湿地文化、享受与家人团聚的休闲时光。“我喜欢沿着湿地公园旁的绿道骑行,一边骑一边欣赏周边美丽的风景,感觉西宁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宜居了!”8月18日傍晚,在宁湖湿地公园里,市民赵先生说。(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