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绿色“颜值”越来越高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06 08:58    编辑:陈悦         

  三江源的大美风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作为中央深改组审议后由中办国办印发的首个方案,开启了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真正开端;

  基本建立形成具有省情特点的生态文明监测、评估、考核、责任追究体系,在全国首次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了基于遥感技术编制以实物为主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

  ……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为抓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紧盯目标任务、狠抓措施落实,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勇扛时代担当守护好“中华水塔”

  今年6月,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在我省正式启动,从时代发展“大手笔”看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辉煌历程,继2016年全国首属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后,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又翻开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2016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正式印发,三江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时至今日,国家公园内31项任务基本完成,“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目标实现,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被理顺,“九龙治水”局面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解决。

  到目前,园区内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已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并已先后累计投入22.5亿元资金,重点实施了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保护监测设施、科普教育服务设施、大数据中心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18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了试点发展建设阶段;同年,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公布——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2005年,我国启动为期9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6.5亿元,初步遏制了这一地区的生态退化趋势。2014年1月,投入更大、标准更高更严的二期工程接续启动。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累计投入已超过100亿元。

  从三江源腹地到祁连山下,2018年10月29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揭牌,祁连山至此实现生态跨区域统一保护管理。

  得益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启动,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更严格的保护。今年3月发布一项结果显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监测到全球罕见、国内首次的5只雪豹同框画面,并监测到罕见的豺、荒漠猫等珍稀、特有野生动物。

  于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省的又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到目前已顺利完成了2018年度雪豹监测任务,获取雪豹影像资料957份,多次拍摄到多只雪豹同框,并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反映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向好。

  以坚定决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黑河出境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以上,龙羊峡水库等重要库区和柴达木内陆河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以上,2018年湟水河治理呈现历史最好水平,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愈加坚固——

  近年来,我省着力补齐环境短板,系统推进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在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区、黄河干流和湟水流域,实施重点流域干支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等工程135项。完成湟源县污水处理厂原位提标技术改造试点项目且出水水质达到准Ⅳ类标准,圆满完成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

  我省把湟水河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累计投入近80亿元,通过实施污水厂提标改造、截污纳管和排污口整治、中水回用及人工湿地建设、重点支流生态保护修复四个阶段治理,“还青海人民一条清澈母亲河”的目标基本实现。

  留得住蓝天,我省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整治,《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已于今年2月1日起施行;督促西宁、海东两市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启动建设了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和冒黑烟车辆电子抓拍系统。

  同时,因地制宜、分类落实“抑尘、减煤、控车、治企”综合治理措施,截止到2017年底全省累计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5万多辆,已经超额完成下达任务,西宁市在西北地区率先完成主城区“煤改气”,累计改造锅炉2000多蒸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在此基础上,我省按国家要求集中攻坚,提前一年完成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处置任务,先行先试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研发,实施6处铬污染场地治理,完成了西宁市七一路延长段铬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启动实施原湟中鑫飞化工厂、民小公路等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工程。并建立了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强化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全过程监管和环境风险防范。

  以实际行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青海正在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着“青海方案”。

  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初步建立“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基础上,建成青海“生态之窗”,并进一步完善了覆盖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到目前,青海“生态之窗”系统在全省规划的70个观测点位,已建成38个观测点位、在建32个点位、共享集成40个视频实时监测点位、300余个红外触发相机地面监测点位。

  同时,我省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移动执法平台和在全国率先建成的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系统、环境质量监测站网进行整合,构建了青海省环境污染与环境风险监测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了监测监管的协同联动。

  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我省积极推进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制定印发了《青海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权利义务主体和损害赔偿解决途径。且排污权交易步入常态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涵盖了高风险行业,环境污染第三方运营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同时,还加快构建了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出台排污许可证管理规定,推进排污权交易步入常态化。全面推开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运用保险工具,以社会化、市场化途径解决环境污染损害,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一项项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创举,是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是从最初工业“三废”治理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位全过程,体现出我省对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识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率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和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宋明慧)

  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

  在青海,巍巍昆仑是万山之宗,江源活水是水中“钻石”,高原净土是生物“天堂”,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必须牢记“三个最大”,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深入探寻生态价值、生态责任和生态潜力的内在逻辑,将良好的生态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不断实现生态价值的保值升值,在重塑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的具体行动中,努力交出一份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新作为的时代答卷。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牢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人工修复、自然恢复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守护好三江源头、保护好“中华水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在青海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重在守护好绿水青山,要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做好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章,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绘好“山水图”,念好“草木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牢牢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努力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各族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篇章。(宋明慧)

  “绿念”点亮的山头

  因为从小根植在心中的绿色梦,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却用实际行动“点绿”生命中养育自己的那片热土,一心要为家乡留下一片绿色的想法开始变现。

  当记者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雄先藏族乡其先村见到公保时,高大魁梧的他脸上堆满了满足的喜悦。在采访后得知,公保原先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工作30余年,退休后应当惬意享受生活的时候,他却回到了曾经出生长大的地方。

  公保的家乡,也就是其先村北面与南面都紧邻大山,因所处位置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风口,每年冬春季节大风总会裹着黄沙在这里肆虐,又加之其先村海拔比较高导致的干旱使得绿色在这里成了一种“稀缺”,久而久之村民们便习以为常。

  在问及公保为什么要放弃清闲的生活,宁愿要成为荒山上一名辛苦的植树工时,他感慨道,清澈的黄河水从村脚下蜿蜒前行,本应该是绿水配着青山的一幅美景,而在这里却因少了青山装点显得有些突兀。

  早在40多年前,公保还是小学生时会时常跟随大人去义务植树,临近的麻加村因为地理优势种起了树,如今成了绿意围绕的村庄。但是其先村因为在山顶却被撂荒了,几十年的风雨“侵蚀”使得这里的山变成了石头山。长大后的公保因为工作原因离开家乡,但每次回到家乡时,把自己村子的荒山头和隔壁村子一对比,心头总会荡过几丝哀伤,想要植绿家乡山头的欲望更加强烈。

  说干就干,2017年公保不顾家人反对,拿出多年来的所有积蓄筹办了宗舟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承包村子附近的200余公顷荒山开始挖坑种树,从那时起他便开始了漫漫植绿路,以山为家、与风为伴成为了常态。

  公保说,在刚刚开始种树的时候,他每天都会以150元的高工资雇来一些人,而且工资都是一天一结,因为山上干旱缺水,他就会发动亲戚开着拖拉机拉水灌溉,一天下来得拉80多吨。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仅2017年一年,公保硬是把40多公顷的荒山头变成了林地。

  一年又一年扩大的不仅是植树面积,还有那一点一点增高的树苗,如今站在村子里抬头望去,山头上可见的绿色映入眼帘,就连山上的草高都超过了20厘米,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

  付出那么多究竟图啥?同样的话公保的儿子、朋友、乡亲们都问过,但他的回答很利落:“我种树不是为了赚钱,前人栽树就为了后人好乘凉,让乡亲们记得公保退休后为点绿家乡山头做了一点事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公保的意念里,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爱护。望着绿油油的松树,公保说:“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只要我用心呵护它们,当一株株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时,子孙后代就会享受到绿色福祉。”(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