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一个神秘的名字,一片广袤无垠而又孕育高原精灵的土地。2017年7月7日,青海可可西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这历史性的时刻,永久镌刻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同时,意味着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站在了新起点上,成为了全世界的聚焦点,青海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进“四个转变”,实现可可西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就是要将可可西里打造成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
可可西里处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可可西里地区及索加乡和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涉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分区。可可西里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等遗产资源丰富,保存完整度高,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其中还包含一条从三江源到可可西里的完整的迁徙路线,是迄今已知的藏羚羊所有迁徙路线中保护最好的路线。
实现可可西里绿色发展,保护好可可西里野生动植物资源才是申遗的目的。可可西里申遗工作的开展,是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一次机遇,申遗成功,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多的生态资源得到了保护,这也是我省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生动实践。
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地处可可西里边缘,属于可可西里的缓冲区域,多秀村因可可西里而美丽,可可西里因多秀村而丰富。
前几年,多秀村里多半是低矮的土坯房,夜晚没有路灯漆黑一片,村道还是颠簸狭窄的砂石路,摩托车通行困难,更别说汽车进来。依托可可西里申遗,多秀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多秀村大变样,土坯房变成了彩钢房,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水泥公路平坦通畅,两排路灯笔挺整齐。
今年63岁的江永尼玛老两口在村里开了七年的小卖部,可可西里申遗,江永尼玛感受到了生活上的变化。江永尼玛说:“以前住的都是土坯房,我们这里冷,土坯房保暖差,我们年纪大了早就住不成了,幸亏政府给我们换了彩钢房,保暖又卫生,面积更大了、摆放的货物也越来越多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将持续推进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今年36岁的青次扎西是多秀村的生态管护员,巡护的区域是村里到109国道,越过109国道便是可可西里。青次扎西每十天巡护一次,每次骑摩托需要三小时,每次巡护时,青次扎西偶尔会发现野驴、黄羊被网围栏挂伤,青次扎西都会为受伤的动物包扎好伤口。
“去年有两只野驴在308省道被撞伤,牧民们给它们包扎好,借来一辆卡车合力把受伤的野驴搬上去,送到了曲麻莱县森林公安局。”江巴才成回忆道。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可可西里,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可可西里。可可西里容不得一点破坏,这是使命,更是职责所在。是多秀村牧民的职责,是玉树州的职责,更是青海省义不容辞的职责。
如今,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约为六万只,野牦牛达上万只,雪豹、棕熊等珍稀野生动物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而这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环保人士。
今年39岁的索南格来是可可西里五道梁保护站站长,也是可可西里巡山队40多名队员之一。20年间,他风餐露宿在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寒地带,打击盗猎、盗采,救助野生动物,见证了可可西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全过程。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对于我们巡山队员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职责,履行使命,将可可西里保护好、发展好,不负青山绿水,不负子孙后代。”索南格来义正言辞地说。
不负青山绿水,无愧子孙后代,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这是青海省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可可西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是已成的现实,是更高的期盼,是不懈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