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沙柳河畔的观鱼台游人驻足观看
每年5月至8月,是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季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水量开始增加。青海湖即将产卵的湟鱼开始在湖边各大河流的入水口地带集结,之后成群地逆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地进发。
洄游季河道里流淌着湟鱼
刚察县的泉吉乡泉吉河边,是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地点,眼下正是湟鱼洄游季节,河床中已聚集起成群的洄游湟鱼。它们奋力游动,逆流而上。“真是太壮观了,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湟鱼。”刚察县海滨藏城应急救援队队长李一帆说,从小我就长在青海湖边,几十年来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湟鱼。
在河边观看湟鱼洄游的人们不时发出惊呼声,他们感叹鱼群的壮观、赞美生命的顽强。先是看到少量鱼群缓慢溯流而上,目光还在前面的鱼身上,忽然间一大批鱼群在一瞬间映入眼帘,它们塞满了河道,河水顿时暗了下来,河道里流淌的已不是水,而是湟鱼。它们成群结队逆流而上,会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稍事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
青海湖是咸水湖,水深浪大,不适宜湟鱼生产繁殖。于是,它们相约成群结队,溯流而上,在水流坦缓的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里产卵,生儿育女。上溯距离越远,鱼卵、鱼苗在淡水中孵化、生长的时间越长,幼鱼的成活率就越高,等小鱼长大后,它们会沿着父母的洄游路径回到青海湖。
青海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多年封湖育鱼、增殖放流和打击盗捕等保护措施,截至2016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达到7.08万吨,比保护初期2002年的2592吨增长27倍多。今年,在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哈尔盖河洄游的湟鱼占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的20%左右。
7条通道助湟鱼繁衍生息
为了改善湟鱼洄游的环境,2015年以来我省共耗资3672万元在湟鱼洄游必经的沙柳河、泉吉河、哈尔盖河等地拆除拦河坝,修改建7条洄游通道。
6月15日记者在泉吉河边看到,新建的湟鱼洄游通道呈阶梯式,每个阶梯之间设置一个高约30厘米的台阶和一个小水池,供湟鱼休息缓冲。休息充足的湟鱼轻松完成飞跃,没有往年那么困难了。
刚察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的介绍,阶梯式洄游通道,在设计上同时满足鱼类洄游、汛期行洪,以及农田灌溉的需求,出口处设有调节水量的闸门,整个通道建有相互交错的二十多组钢筋混凝土挡水墙,使通道内的水流减缓并逐级回旋而下,只要进入通道的湟鱼,都能轻松而飞快地逐级穿越通道进入上游河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建鱼道中部设有一处5米长、50厘米高的湟鱼休息区,当湟鱼从下游阶梯游上来之后可以聚集在休息区“养精蓄锐”,之后继续游向上游阶梯。人性化的休息区不仅可以缓解湟鱼旅途劳顿之苦,还可以作为一个观赏区,供人们欣赏湟鱼逆流而上洄游产卵的奇观。
有很多人会问:湟鱼洄游那么辛苦,就不能建设更加平缓的通道让他们快速通过吗?答案是不能。只有经过这些艰辛,才能刺激湟鱼性腺发育成熟,只有经过艰辛,才能顺利产下下一代。
今年预计放流青海湖裸鲤鱼苗一千万尾
刚察县是青海湖渔业保护重要区域之一,拥有80%的湟鱼产卵河道。刚察县泉吉渔政管理站1990年建立,主要任务是保证泉吉河和湖中的鱼不受任何形式的破坏,并对湟鱼洄游主要河道巡护,在湟鱼洄游季节遇到河水断流、湟鱼搁浅等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湟鱼安全洄游。
“与过去相比较,现在湟鱼洄游的难度小了。河道上很少有搁浅的湟鱼,湟鱼洄游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家住泉吉河边的牧民旦增说,过去,他放牧的时候,经常携带一个小水桶,要是发现搁浅的湟鱼,他就舀在桶里,然后放流到上游。
青海省裸鲤救护中心泉吉河、沙柳河增殖实验站站长周卫国介绍,今年洄游的湟鱼数量之多和我省的生态保护密不可分。从2002年到现在,青海省渔业部门连续15年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随着渔政保护、增殖放流、群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加之今年雨水特别充沛从而使得洄游湟鱼数量增加,同时,在今年的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中,预计将放流青海湖裸鲤鱼苗一千万尾。
万千游客一睹湟鱼风采
湟鱼洄游的过程展现着生命的勇敢和顽强。湟鱼洄游的季节,吸引着万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到刚察县一睹湟鱼风采。
为了方便游客观赏,湟鱼洄游通道的两边修建了走廊,使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到湟鱼洄游。随着青海湖生态环境和刚察县旅游环境的改善,来刚察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
来自成都的李先生正在新建的观鱼走廊用相机记录着湟鱼洄游的盛景,李先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今年他同家人、朋友自驾到青海游玩,专程到刚察看湟鱼洄游,“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现在身临其境真的就只能用‘壮观’一词形容,没想到这些小小鱼儿,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千方百计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震撼。”李先生说。
据统计,截至2016年,到刚察县旅游的人次达116.5万人次,旅游收入1.93亿元。今年1月至5月,到刚察旅游的游客达26.44万人次,旅游收入6024.09万元。(马智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