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导关注 相关政策 环保在行动 访谈实录 和谐家园 理论文章 三江源大事记 美丽三江源

    今日青海:江源生态奏鸣曲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6-09-08 10:05    编辑:马燕燕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生态观察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这是我国乃至全亚洲的生命之源、文明之源、绿色之源,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2016年4月1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2016年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在西宁揭牌。

      一个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将众多期许的目光一次次聚集到三江源地区,聚集到这方神奇、壮美的土地。

      党中央国务院选择在三江源头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是继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之后,又一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这对加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历史进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揭牌伊始已近百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

      “一局统领”构建“一园三区”三江源国家公园初具规模

      “6月10日,长江源(可可西里)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6月底,长江源园区国家公园治多管理处、曲麻莱管理处、可可西里管理处也相继挂牌成立。从人员编制到办公基础设施,现已全部安排妥善,所有工作人员也已如期上岗。”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扎西如是介绍。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最基本的条件。正如扎西副书记所介绍,长江源园区管委会,紧跟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脚步,迅速组织人员建立,同样的,以“一园三区”为划分构建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所有三个园区,均以最快速度组建完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打下了最坚实、最牢固的组织基础。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和关键是创新生态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从试点启动之初,按照整合优化、统一规范,不做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原则,我省迅速开展行动,从上至下,组建管理实体,现已逐渐行使主体管理职责。顶层架构建立完毕,落实到基层,为“山水林草湖”统一管理做服务保障的园区内部职能组建也均已完成。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素有“千湖之县”之称的玛多县,利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有利契机,率先在全州实现了大部门制改革。

      玛多县将原有的国土、环保、水利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门一并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内,统一下设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从而改变“九龙治水”,实现黄河源园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的目标任务。

      这一转变,同时有效地深化了玛多县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原有的19个机构现已精简为15个,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9项,改变管理方式30项,并建立行政服务大厅,形成综合服务平台。

      玛多县委书记任正德说:“利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现了优化政府职责配置,强化机构整合,以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保护为重点,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规划引领,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一体化管理,管理机制迅速形成,让国家公园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要从全国、青海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树立‘山水林草湖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理念,一个本子管到家,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落到实,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使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绿色中国走向世界的‘形象大使’。”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局长李晓南说。

      组织化巡查网格化管理生态管护员拉起生态防线

      草地资源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主体资源,也是当地牧民群众安身立命的依托。实现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核心是处理好当地牧民群众全面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

      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年6月开始,我省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在原有2554个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基础上,新设一批生态管护公益岗位,逐步扩大到试点政策规定的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系统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目前,新设生态管护员已全部上岗。

      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尕泽村的更登尖措就是千万生态管护员中的一员,今年,他从牧民转变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名生态管护员。更登尖措说:“每天巡护山林、拾捡垃圾,就为了让我们的山更绿、水更蓝,国家政策这么好,保护了生态,还有工资收入,这么好的事情我们当然义不容辞。

      在澜沧江源园区,牧民尕扎也在今年顺利成为三江源生态管护员。他和其他生态管护员们每天一起巡查,为当地的野生动物构建起了理想的生态家园。尕扎说:“每天清理河道垃圾,巡查盗猎分子痕迹,虽然辛苦,但这是有意义的事,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在长江源园区的治多县索加乡,由当地牧民组建的马队和摩托车队生态管护员巡查队也已上岗,为当地生态保护构建起牢固的巡查屏障。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局长李晓南介绍说,国家公园园区内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组织开展了马队和摩托车队远距离巡查管护。充分利用过去配发的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者变为生态管护者,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让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2016年6月27日至7月31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管委会治多管理处开展了一场以“打击破坏生态资源违法犯罪,共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为主题、代号“雷霆行动”的专项执法大检查活动。据治多管理处专职副书记才仁闹布介绍,这次活动,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重新组合成立的大部门展开的第一次综合执法行动,有效打击和制止了国家公园内偷采盗挖、偷捕滥猎、侵占林地等各类破坏生态资源的违法行为。

      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建成国家公园的目标呼唤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孙肇明)

      生态论坛

      从心底感受“义不容辞的责任”

    草原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是牧民的立命之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是重中之重。

      在记者近日“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采访途中,有幸来到了环保卫士索南达杰的故乡——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索加乡,这个仅有5673人的小乡镇,在广袤的三江源的土地上并不起眼,甚至落后。从县城出发通往索加乡没有公路,这条260余公里的崎岖小路开车用了8个小时,而到达目的地后,当地群众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在索加乡1.0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马队和摩托车队组成的生态管护员随意就能碰见,摩托车到不了的地方骑马,马到不了的地方步行,这是他们管护日常的写照。更难以想象的是,由当地百姓自发组建的7个自然保护区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藏野驴、野牦牛在这里肆意奔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在这里毫不突兀。

      “草原养育了人和动物,我们应该敬畏和保护。”当地百姓朴实的话语,却发人深省。

      索加乡的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和观念发自心底,更是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所有管护员共同的心声。

      从利用草原、消耗草原,到如今自觉管护草原、建设草原,牧民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保护生态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战略,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工程伊始,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建立、设立草原巡护员无外乎在调节、顺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关系,而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设立又为此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施生态保护的“纽带”是牧民群众,关键也是牧民群众。只有从最基层作起,从根本意识和观念上形成生态保护合力,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持续有力推进。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公益岗位的建立,一方面为牧民提供了经济保障,另一方面通过良好的制度保障让牧民逐渐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有效地增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让牧民群众从心底感受到:“生态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孙肇明)

      生态故事

      让绿意播撒在城际乡间

      9月1日,穿过河卡山隧道沿214省道走向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路边的牧草还未褪去绿装,依旧是茂盛如常。不远处“日干水库”几个大字印在斜坡上,从斜坡一直到路口处,云杉、圆柏层层叠加,绿意盎然。

      过去,这里有着“河卡以上无林木”的说法,介于高海拔和特殊地质的影响曾经河卡山以南的大片区域是很难看到林木生长。

      沿着这条翠芸掩映的道路径直通往兴海县城,在西环路两旁栽植的树木已有2米多高,新栽植的祁连圆木和青海云杉的枝叶在风中舞动着,长势喜人。

      “过去因为种种原因,兴海县的植被覆盖率少的可怜,对于植被恢复和种植也是少有人关心。但随着这几年来多项生态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保护三江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理念深入人心,现在不管是县城还是乡镇都对环保绿化非常重视。”兴海县林业环保局技术人员达科说道。

      时至今日,托重点区域绿化之福,兴海境内的各类林木已逾5400公顷,并投资982万元对县城四条主干道及28公里绿色通道进行全面覆盖绿化,这意味着兴海县城及周边正在形成一条生机盎然的绿色长廊。

      顺着县城的柏油路直行而去,在离县城不到十分钟的车程便到了子科滩镇城西社区民族村,透过马路两旁商铺的间隙你就可以看到一颗颗云柏伫立在村中,个个葱郁饱满,显得十分精神。

      子科滩镇民族村是一个移民搬迁村,刚搬迁过来时这里几乎是城西社区里脏、乱、差的代表,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堆满了村落的四处。

      得益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如今的民族村仿佛是城中的世外桃源,一条笔直的水泥硬化路连接着入村的公路,密集的柏树整齐地分列在村路两边,一直纵深到每家每户。

      “原先这里基本没什么树,路也是土路,下雨天根本走不成。这些年,政府在给我们修房子的同时,还给我们搞卫生、搞绿化,你看现在这些树长得越来越好了!”村民土丹才让说。

      往村子里面走去,道路和门前都被村民们打扫得十分干净,几乎看不见杂草和垃圾,整洁亮堂的村子配上颗颗绿树便越发迷人了。

      “农村连片环境整治不光让村子变整洁了,也让村民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以前他们都是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但现在大家都特别爱惜身边的环境”,城西社区党委书记童延英说道。现在村民们除了保护自己家门口的环境外,还经常参加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前不久社区的40多名环保志愿者还一起前往赛宗山景区周边拾捡垃圾,虽然路途比较遥远,但大家的干劲十足,现在城西社区的环保志愿活动还在进行。(苏 烽)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2015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www.qinghai.gov.cn]专题制作
青ICP备08000030号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