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导关注 相关政策 环保在行动 访谈实录 和谐家园 理论文章 三江源大事记 美丽三江源

    生态青海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6-05-19 09:38    编辑:马燕燕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生态故事

      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到三江源一、二期生态工程实施,再到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带着它固有的旷野之美、色彩之美、震撼之美在我们的心头远远地、隐隐地招手。梦里梦外,不能释怀。向着巍峨高耸的雪山,沿着碧绿蜿蜒的江水,我们走进三江源、踏进柴达木、仰望祁连山、驻足湟水河……采访生活工作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的普通人为天蓝、水清、草绿所付出的辛苦与努力,述说他们的渴望与期盼。本期的四篇《生态故事》来自不同地域,展现不同场景,虽一鳞半爪,却“以小见大”,细节处、言语中无不展示数百万人民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体意识、共同行为。他们说生态就是民生,雪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春听可鲁克湖生态足音

      “天鹅、白鹭、海鸥、斑头雁......在可鲁克湖,一些往年见不到的鸟儿越来越多,这说明可鲁克湖的生态越来越好了。”4月14日,德令哈市环保局副局长姜磊给记者介绍。

      春行可鲁克湖,一眼望去,湖水碧波湛蓝,与深邃的蓝天相映成趣,各种飞鸟在芦苇丛间愉快地飞来飞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几年前,这里黄沙蔽日、风吹石头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这一切的变化,要从2012年说起。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属于重要湿地,这里有鸟类30多种、兽类10多种、水禽20多种。对于丰富柴达木地区生物多样性,调节柴达木盆地气候,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2012年,经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可鲁克湖纳入全国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范围,2012年至2015年内实施五大类20个子项目,促进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增水量、保水质”的总体治理目标。

      在可鲁克湖西岸的盐碱地上,一大片生长茂密的莎蒿映入眼帘。

      “为了改善可鲁克湖岸边的生态,我们组织实施了莎蒿人工种植,共种植莎蒿333公顷,并在湖区种植芦苇33公顷。一到夏天,岸上的莎蒿和岸边芦苇绵延十几公里,俨然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形成了可鲁克湖的天然保护伞。”姜磊一边走一边给记者介绍。

      而在湖边,一条绿色的网围栏在周围环境中格外显眼。

      看到记者疑惑,姜磊连忙介绍:“这是沿湖设立的封育围栏,总长达182.7公里。围栏护湖,避免了牛羊等牲畜进入湖区,保护了岸边的植被,也保护了可鲁克湖的水质。”

      从姜磊的口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可鲁克湖、托素湖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地势高寒、干旱,草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网络结构简单,使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遭破坏,且恢复困难,当地环保等部门所担负的保护两湖水质,保护柴达木脆弱的荒漠湿地,为珍稀多样的鸟类、兽类提供庇护的责任格外沉重,所以对于所有工作大家都考虑得非常细致小心。

      在可鲁克湖与托素湖衔接的一处投资1000多万元的工程点上,工程建设的人工可控堤坝,既可对湖水存量进行调节,又为各种鱼类提供了闲适的港湾。为鱼类“休闲”筑起的河道清澈见底,鱼儿们可在铺起的石间缓缓游动。既保护了鱼类,又为未来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埋下了伏笔。

      湖边码头的水质监测站里,机器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可鲁克湖空气质量和湖水质量。

      站长岳占海和四名监测员不分春秋寒暑常年坚守在这里,每周两次的对湖水取样检测,是他们雷打不动的“功课”。早晨乘船到湖中取水样,这是需要耗时近8小时的“功夫活”,上船前不能吃饱喝足以防“内紧”。在船上实在饿了,也只能略“垫几口”,好在都是些“下得去苦”的汉子,长达数载的坚守,换得是湖水水质的日益提升。

      用岳占海的话说:“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子孙后代,为科学保护可鲁克湖辛苦再多也值得。”

      物种增长、湖水上升、水质优良......可鲁克湖湿地保护工作不仅在荒漠上筑起了珍惜动物的生态家园,并且在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进程中树立了一个优秀的典范。(孙肇明)

      他认识鸟鸟也认识他

      五月,三江源头的玉树州开始渐渐有了春的暖意,沉寂了一个漫长冬天的小草破土而出,发出了嫩芽,树枝上的叶子慢慢舒展开了,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颈鹤也全部迁徙归来,开始了筑巢孵蛋。

      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沿着309省道出发,穿过红土山隧道,一幅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场景扑面而来,这里就是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连片栖息地。

      走进保护站,站长普布正在院子里和管护员们一起栽种树木,随后普布还要去保护区内察看黑颈鹤筑巢孵蛋的情况,并详细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

      “黑颈鹤基本上已经全部迁徙回来了,我们每天都会做详细的记录,目前筑巢的黑颈鹤已经有30多对。”普布说。

      今年56岁的普布已经在隆宝湖国家级自保护区守护黑颈鹤近30年了,30年来,普布见证了黑颈鹤数量从建站时的22只增加到目前的216只,斑头雁从百余只增加到上万只。

      30年的守望,终日与鸟为伴,是孤独寂寞的,但是普布耐得住这份寂寞,在享受这份寂寞的同时,普布也学到了很多。有目的的积累是最好的学习,普布从最初的目不识鸟,到现在已经是鸟类的“土专家”。记得刚到保护站时,他不认识鸟,鸟也不认识他。现在,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4目28科61种鸟类,普布几乎全部都能叫上名字,还熟知这些鸟类的迁徙路线、生活习性。现在普布认识每一种鸟,鸟也认识普布,这些鸟类成为了陪伴普布的好伙伴,普布也成了这些鸟的“守护神”。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投入力度的增加,我们招聘了沿湖附近的10名管护员,每人负责两个点的日常巡护,去年通电后,还安装了红外线探头,晚上就不用再像以前一样打着手电筒找偷鸟蛋的人了,我们保护黑颈鹤也轻松了许多。”普布望着碧水青山的隆宝湖说。

      其实,普布一样的仙鹤“守护神”还有许多。管护员罗松坦克从建站开始就自发保护鸟类,那时候每年拿着280元的工资,虽然拿着这么少的钱,但是在保护鸟类上从来没有含糊过,看到有偷鸟蛋的他会制止,看到流浪狗跑进保护区叼鸟蛋,他会驱赶,看到受伤的鸟罗松坦克会带回家喂养,伤养好后放归大自然。

      “我喜欢鸟,隆宝湖的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好鸟类,就像保护了自己的子女一样,有一种自豪感,即便是将来我走不动了,守护不了鸟,我也会让我的子女将保护鸟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罗松坦克说。

      从普布到罗松坦克,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牧民已经将保护黑颈鹤、保护鸟类当成是生活中的自觉行动,他们每个人都是黑颈鹤的“守护神”。(张多钧)

     [1] [2] 下一页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2015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www.qinghai.gov.cn]专题制作
青ICP备08000030号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