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导关注 相关政策 环保在行动 访谈实录 和谐家园 理论文章 三江源大事记 美丽三江源

    走进三江源国家公园 再访“雪豹之乡”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6-04-28 10:48    编辑:马秀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雪豹之乡”杂多县了,但是每一次去都能从点滴中感知杂多新的变化,尤其是生态环境和牧民的环保理念。

      4月20日,从长江源头治多县出发,沿着治囊公路前往澜沧江源第一县杂多县。治囊公路是去年全线贯通的,这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惟一一条连接治多、杂多、囊谦的公路。得益于治囊公路,我们从治多到杂多仅用了3个小时,节省了近一半时间。

      当我们行驶至治囊公路杂多段时,道路每隔10公里左右都会看见一个警示牌,警示牌上张贴着环保标语,警示牌的下方是用柏木订制的垃圾箱,不时能看见行驶在公路上的牧民停下车,将车上的垃圾扔进垃圾箱。

      进入县城,一个高原美丽城镇映入眼帘,澜沧江穿城而过,街道干净整洁,这和以前的杂多县城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2013年,微信上曾流传着一条新闻,说杂多县是“虫草之乡、垃圾之城”,杂多县牧民们形容自己的生活环境是过垃圾山、走垃圾路、住垃圾区,虽然这样的形容有点夸张,但是足见当时杂多县的环境。

      2014年,杂多县先后出台《杂多县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杂多县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利用三年时间对县城周边、县城社区、乡镇政府、村社集中安置点、309省道、各大景区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形成户分拣、村保洁、乡收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

      除了社区垃圾分类处理,杂多县还从孩子抓起,从小树立生态环保理念。在杂多县第三完全小学和第二民族中学实施“垃圾换文具”项目,孩子们收集饮料瓶、旧书本就可以在学校的超市中换铅笔、笔记本、橡皮擦等文具。

      去年,杂多县被评为“省级卫生县城”。从昔日的“虫草之乡、垃圾之城”到今日的“省级卫生县城”,靠的是杂多县摘掉“脏乱差”帽子的决心,靠的是牧民生态环保理念的转变。

      次日,我们顺澜沧江而下前往昂赛乡,昂赛乡是三江源核心区域,地理位置特殊,加之是虫草主产区,群众的生态环保理念要早于其他地方。每年7月虫草挖完后,每户出一人,上山去捡挖虫草时留下的生活垃圾,3个村能捡垃圾100多车,牧民们自发组织将这些垃圾运到县城垃圾处理厂。

      昂赛乡还是“明星动物”雪豹的栖息地,还有金钱豹、棕熊、狼等猛兽,几乎家家户户都被雪豹“光顾”过,少则咬死一头牛,多则咬死20多头牛。去年,丹增家搬到冬窝子后,8个月时间,26头牛被雪豹等野生动物吃掉了。

      即使这样,也没有一户牧民去“报复”野生动物,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甚至还帮助野生动物。

      从杂多县一路走来,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牧民投身环保和投身野生动物保护的感人画面,这是他们对生态的信仰和追求,更是决心和毅力,促使他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张多钧)

      澜沧江畔昂赛美

      昂赛的美,美在自然,美在和谐与宁静。

      昂赛,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春天来得最早的地方。

      这里,因有深山人未识的白垩纪丹霞地质景观而闻名。

      这里,因有雪豹、棕熊、金钱豹等“明星级动物”,而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考察、研究。

      这里,因有一群爱护动物、保护碧水蓝天的生态守护者而令人叹服。

      4月22日,我们从杂多县萨呼腾镇出发,没多久,越野车便驶入当天的目的地——昂赛乡。

      乡政府所在地热青村村口干净整洁,每家每户门前都用统一样式的围栏围起来。不远处自然形成的“民族团结林”郁郁葱葱。56棵粗大圆柏,像是人工栽植的一样,簇拥而长。

      连日来的高寒缺氧,以及高原晚春的苍白,在这里荡然无存。眼前绿意昂然,让我们的心境瞬间开阔,令人仿佛进入了一处世外桃源。毫不夸张地说,在这片“圣洁”的土地上,马鸡、野兔、旱獭、岩羊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

      “杂多”藏语意为扎曲河(澜沧江)源头,是澜沧江源头第一县,被誉为虫草之乡和雪豹之乡。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澜沧江源园区核心区之一的昂赛乡,其原始森林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灌丛类型的核心区之一,也是我国大果圆柏的分布上限和最大的原始森林。

      昂赛乡,美丽的澜沧江穿乡而过,并滋养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的昂赛人,以至于,杂多人视在昂赛上班为自豪。

      昂赛乡年都、热青、苏绕3个行政村、1590户、8041人。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守着这方“净土”,昂赛乡干部群众从来都不曾“怠慢”。

      谈及昂赛乡的生态环保,乡党委书记扎西东周心里有一本账:“每年被雪豹‘光顾’过的人家,少则一次、两次,多的有五次,最少的损失都在上万元。多年的经验总结,现在群众完全是在是和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斗智斗勇’。每年从冬窝子搬迁至夏窝子后,群众都会敞开冬窝子的门窗,任由棕熊进出,避免冬窝子被棕熊严重破坏。”

      扎西东周说,由于牲畜被伤害时有发生,牧民家里几乎不敢养羊,只养牛,尽管体型较大的牛也难逃雪豹、狼等野生动物的袭击,但全乡从来没有一起报复杀害野生动物的事件发生。

      今年年初,一只小雪豹牵动了昂赛乡干部群众的心。

      1月6日上午10时多,年都村牧民土登和巴丁在去往县城的路上,偶然发现路旁不远处的圆柏林,有一只雪豹在缓慢移动,黑色圆点花纹若影若现。在悄悄靠前准备拍照时,土登发现雪豹左后腿小腿部血肉模糊,可能因为受伤严重而导致其无法快速行走。商量后,他们将雪豹抱上车,迅速送至昂赛乡政府,并成功救助。

      51岁的乐尕亲眼目睹了儿子土登和女婿巴丁救助雪豹的全过程。乐尕说,远的不说,光今年他家和邻居家已经损失了12头牛,尽管这样,他还是很赞成孩子们的行为。

      乐尕说,全乡每个社都有20名青壮年,自发组织,分片分段,每周开展巡山活动,查看有没有盗猎,有没有受伤的动物。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盗猎发生。每个社都有环境保护牧群小组,定期不定期组织清理垃圾,村里统一派车拉到县城处理。由于工作得力,去年县政府还给村上奖励了一辆专门用于拉垃圾的农用车。

      坐在一旁的临时翻译扎西东周补充说,全乡12个牧业社,每3户到5户自发组成一个环境保护小组,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已完全从被动变为主动。每年虫草采挖季节结束后,全乡每户出一人,集中到虫草采挖区清理垃圾。仅去年就清理垃圾上百吨。

      如今,走在昂赛乡公路沿线或草滩上几乎见不到垃圾。扎西东周笑着说,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全乡大小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坚信,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干部群众一定会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昂赛乡干部群众的所作所为就是最好的证明。

      蓝天白云,雪山峡谷,葱郁的崖柏,金灿灿的高山草场,形态迥异的丹霞地貌,蜿蜒清澈的河水日夜流淌,注入不远的澜沧江源头——扎曲……这是美丽昂赛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林玟均)

      牧人俄松和雪豹“朋友”

      “俄松,土登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受伤雪豹,病的不轻,我们正在送去你家的路上……”

      今年1月的一天,杂多县昂赛乡牧民俄松接到乡政府工作人员的电话,他放下手中的活,立即准备起来。

      这样的场景,俄松再熟悉不过。他知道,照顾和代养受伤野生动物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年龄约两岁,后腿与头部疑似被同类咬伤,精神萎靡,无吞咽能力,食欲差……”匆忙赶来的乡卫生站医疗队工作人员经过一番仔细检查,为受伤雪豹写下了“病历”,并对伤口做了消毒包扎处理。

      看着虚弱不堪侧躺在地的雪豹,俄松眉头紧锁,心像被扎了一般疼。

      就这样,照顾受伤雪豹直至康复的“使命”就此开始。

      原本野性十足的凶猛动物,如今却虚弱的连进食都很困难,面对这位突然“光临”的雪豹朋友,俄松使出了真本领。此时的雪豹吞咽能力差,食物难以消化,俄松用新鲜羊肉熬成肉糜汤,一点点喂进雪豹口中,每天数次仔细观察雪豹的精神状况与进食量。

      就这样,五六天后,受伤雪豹一点点恢复了往日神气。

      照料雪豹的第七天上午,俄松醒来照例跑到铁笼前,眼前的一幕令他惊喜不已。

      “快来看,雪豹能站起来了!”听到俄松高声惊呼,家人们睡眼惺松地走到院子里,每一张脸上都是欣慰的笑容。

      “雪豹在我家住了22天,直到身体完全康复后被放归山林。它是我的朋友,我希望它有空也能‘回家看看’呢。”

      回忆起照料雪豹的日子,这位淳朴的牧人笑容中带着丝丝不舍。

      “俄松从小就喜欢动物,非常有爱心,这么多年不知收养了多少受伤的野生动物细心照料看护,2015年他还救护了4只白马鸡呢,所以乡亲们发现受伤动物后,第一时间都会送到俄松家,他已经有很丰富的看护经验了!”

      在昂赛乡乡长布尼玛的介绍中,笔者仿佛看到了俄松认真照料雪豹的场景。

      在“澜沧江源”昂赛乡,还有很多位“牧人俄松”。

      这里丛林茂密、山涧水流,是金钱豹、马鹿、雪豹、棕熊、黑颈鹤、猴子、白马鸡、旱獭等数十种野生动物的乐园,这些生灵时不时会调皮地“光顾”山脚下的牧民家“做客”,为了寻找食物,棕熊会经常闯入牧民放牧的“冬窝子”寻找食物,年迈的雪豹由于捕食能力较弱,便将牧民养的牦牛及马当成“猎物”。

      在昂赛乡,每年大约有几十头牛成为雪豹的“盘中餐”,这当中几乎都是母牛与牛犊。仅2015年以来,牧民阿扎家中就有20多头牛成为雪豹的食物。

      但淳朴的牧民从未想过要“报复”,即便没有牲畜保险赔偿,牧人们依旧以善良的心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待这些“调皮的邻居”。(张蕴)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2015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www.qinghai.gov.cn]专题制作
青ICP备08000030号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