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导关注 相关政策 环保在行动 访谈实录 和谐家园 理论文章 三江源大事记 美丽三江源

    保护三江源是一场“持久战”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5-10-29 08:20    编辑:马燕燕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秋访三江源,从黄河源头到澜沧江畔,在巴颜喀拉山南北广袤的草原上,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10年的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已取得明显成效,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加,生态系统持续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确实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整体依然脆弱,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三江源地区生态的特殊性、敏感性,决定了在这一地区的生态变迁中,自然力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给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带来持续压力,这意味着,三江源保护工程将是一场与自然力长期抗衡的“持久战”。

      要打好这场“持久战”,首先需要的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决心和“蚂蚁啃骨头”的耐心。在三江源工程推进到第10年之时,耐心和韧性尤为重要,绝不能在思想上松劲、泄气。治理过的区域有可能再恶化,已实施的项目有可能进展缓慢,需开展的工作繁杂艰巨,对工作中面临的反复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是生态保护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综合性所决定的。一些工作短期内不能见到明显效果,绝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白做了、力气白花了。

      同时,打好三江源保护“持久战”,确保青海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需要我们进一步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决策、评价、管理、考核和生态补偿等制度,推动形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过去10年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治理经验,推进三江源保护,需积极用好这笔“财富”。要坚持科技引领,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和农牧民科技培训,为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保护建设三江源,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投身生态保护建设的伟大事业,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高度自觉和行为规范,使生态保护与建设拥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黄瑾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2015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www.qinghai.gov.cn]专题制作
青ICP备08000030号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