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最新监测数据表明,2014年9月,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408.81平方公里,比2013年同期增大了12.56平方公里,较2001年以来14年同期平均面积增加了106.76平方公里,与面积最小的2004年相比,面积增加了164.31平方公里,创近14年来同期最大值……——题记
一
青海湖的秀美世人皆知,青海湖的壮美毋庸置疑。
在原本就神奇的青藏高原,一个大得像海、蓝得如宝石般的湖泊,必定成为千古神话传奇的主角,也必然会被视作重要的地理标识。
而比地理标识更为重要的是,青海省乃至西北部分地区,气象和环境的动态变化都和青海湖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
青海湖不仅是我省的地理标识和象征,也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被喻为“中国西北的生态屏障”。
2001年6月,新华社刊发消息《青海湖水位下降》:“自1959年开始,青海湖水位年平均下降10厘米,近年来,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快了这一速度。去年青海湖水位下降速度高达21厘米。”
保护好美丽的青海湖,保护好大自然赐予青海的这块蓝色宝石,成为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又一个重大责任。
二
2008年,在经历了数年的勘察、论证及科学规划后,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实施,该规划总投资15.67亿元,工程范围涉及青海湖流域的刚察、海晏、天峻、共和4个县,覆盖整个青海湖流域。
这是继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后,国家批准我省实施的又一个重大生态工程。
按照规划,工程实施期为10年,建设内容分为5个工程类别、22个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利用10年时间,逐步保护和恢复流域内林草植被,遏制土地退化的趋势,维护青海湖流域湿地、草原、森林、野生动物构成的高寒生态系统的稳定,特别是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强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缓解青海湖水位下降的趋势。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生存、繁衍地的环境,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引导和帮助农牧民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整个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功能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于是,省林业、农牧、水利、环保、气象,各厅局随即行动起来;共和、海晏、刚察、天峻环湖4县迅速组织干部群众也行动起来。
青海湖的补水主要来源于地表径流,历史上曾有百余条补给河流,而现存4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干支流有16条,其中布哈河、沙柳河就占全流域入湖径流量的73%以上。
这几年,青海湖周边40多万亩耕地逐年减少,除部分作为景观种植油菜外,20多万亩已完成退耕还草。水利部门还对布哈河、沙柳河等河道进行了有效整治,拆除部分拦河坝,疏通了裸鲤洄游通道,并通过防洪堤建设,有效提高了流域防洪能力。
环青海湖地区的草原是我省最美的草原之一,这里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为了保护好环湖草原,我省农牧部门根据“规划”要求,相继实施沙化草地治理、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毒杂草防治、草原鼠害防治、草原虫害防治等项目,同时完成禁牧、休牧任务1008万亩。林业部门相继实施了人工造灌木林、封山育林、沙漠化土地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从目前调查的结果看,项目区内植被有了一定的恢复,植被盖度增加。其中沙地灌木造林对地表风沙流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通过草方格工程固沙种草措施的实施,使地表风沙流得到一定的阻挡,局部工程固沙种草已显现出成效。
截至2014年7月,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9.59亿元。农牧、水利和生态监测项目已经完成,其中农牧项目完成投资3.35亿元,治理沙化草地137.25万亩、黑土滩136.65万亩、草原鼠害1629.42万亩、围栏350万亩等。项目区林草植被平均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地退化趋势明显扭转,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风沙危害,提高了水源涵养功能。
三
青海湖是镶嵌在高原上的蓝宝石,她也是一个生机勃勃、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大湖。每年春天,几十万只候鸟飞到这里繁衍栖息,湖中则有遐迩闻名的青海裸鲤,周围草原上奔跑着稀有的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青海湖也是我省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湖泊之一。
如何处理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这也是青海湖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中的重大课题。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9年3月,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挂牌成立,目的就是对青海湖景区实施“统一保护、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利用”。保护好青海湖的生态就是最大的贡献——基于对青海湖重要生态地位的认识,青海湖景区的保护利用工作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注重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不断趋好。
6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先后实施了总投资达6200余万元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青海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补助资金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了蛋岛观鸟室、蛋岛观鸟通道、鸬鹚岛栈道保护设施,建立完善了鸟岛、泉湾、黑马河、湖东、江西沟、哈尔盖6个保护站以及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设施。并在环湖三县生态脆弱的重点区域进行禁牧、轮牧、休牧,封育沼泽湿地46万亩。
在发展旅游中,管理局凸显生态优先理念,注重发展生态型旅游。先后开发了祭海生态文化体验游、鸟岛生态科普游、沙岛生态休闲游和仙女湾湿地景观游系列旅游产品和线路。在策划组织活动中,倡导低碳绿色旅游,相继举办了“青海湖千人徒步迎新年”的冬季旅游系列活动,“冬季观天鹅”、“沙岛探秘徒步露营活动”、“观开湖奇观”、“青海湖全国野生动物摄影大赛”、“环青海湖全国徒步大会”、“环青海湖首届中国商学院超级越野跑”等活动,均以生态环保为主题,这些活动期间还开展捡拾垃圾等环保公益活动。对不利于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活动活动和策划进行叫停。
多方出手,多管齐下,正是因为从上到下的重视和关心,多个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的同时实施,青海湖流域及周边植被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初步显现,局部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缓解。湖中的裸鲤数量逐年增长,普氏原羚、候鸟等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保持稳中有增。如今,一个更加美丽的青海湖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正在以五彩缤纷的绚丽召唤者无数爱护她、保护她的人们。(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