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东岗村下河湾河滩地的人工湿地
为实施我省现状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进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湟水河水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我省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手段。其中,“高寒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东岗村乐都县污水处理厂东侧的“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是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依托“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示范研究”项目建设的我省首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目前,基于该项目已成功研发了适宜于我省高寒地区推广应用的是高寒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并申请了国家专利2项,制定了地方标准1部,填补了我省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工程建设领域的空白。高寒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采用“高寒型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与“表流人工湿地”这一适合我省高寒地区气候特征的最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组合技术,引入乐都区现状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净化。在湿地内,记者看到4米余高的芦苇和香蒲连成片,经过净化后的水体缓缓流动,清澈见底。“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对污水净化作用突出”,青海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博士祁彪介绍。
祁彪介绍,“湟水流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连续1年的试运行和污水净化效果的水质监测分析表明:高寒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对我省污水处理厂尾水,以及污水原水经一定要求的预处理后的污水,均具有很好的深度净化处理效果,而且兼具良好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营建能力,尤其对我省现状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推进水湟水流域污染防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典型示范作用。
位于西宁市城东区东部韵家口片区湟水河宁湖北岸的“宁湖人工湿地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工程”项目,是高寒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成果在我省的首项工程化推广应用,同时也是西宁市城市湿地景观的重要部分,工程建设面积共85.5公顷,利用高寒型人工湿地技术的“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提标改造后的西宁市污水处理厂的部分出水进行深度净化,有效削减各种污染物,处理后的污水用于西宁市下游宁湖景观用水。项目于2013年9月开工建设,目前,引水主干管道、潜流管网、表流水生植物种植等工作已完成,预计明年开春后进入调试运行。
“湿地景观能增加生物多样性、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气候和涵养水源,同时也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打造具有丰富生物多样性和良好生态效益的湿地系统,对改善湟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起到示范作用。”西宁市环保局污染防控处处长张全录介绍。
同时,“宁湖人工湿地”在改善西宁市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美化,提供休闲游乐具有突出作用。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东岗村下河湾河滩地的人工湿地则为海东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也为湟水河出省境段水质提供了有力保障。(包拓业)
新闻链接:
人工湿地是通过工程化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建造的由“基质填料-水生植物-微生物-水体”组成的四位一体复合水体净化生态系统,依靠系统内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效应,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化学转化、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等作用,并利用流体动力学原理,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