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导关注 相关政策 环保在行动 访谈实录 和谐家园 理论文章 三江源大事记 美丽三江源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2014-11-24 16:05    编辑:马秀         
    分享
    人民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经过八年多的艰苦努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期国务院通过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提出从根本上遏制生态整体退化趋势、使支撑民族长远发展的“中华水塔”坚固又丰沛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确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背景下,我们应以生态文明的新视角重新认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第一,逐步树立“生态产品”的理念。在传统发展思路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确是一对矛盾、不可兼得。随着“十一五”以来主体功能区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十八大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新理念。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指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等等,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主要功能就是生产生态产品。所以三江源不应是工业化的乐园,也不应是传统畜牧业和旅游业大发展的天堂,保持天蓝地绿水清是三江源对中华民族最大的贡献。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下,三江源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日益凸显,生产生态产品的价值日益提升。在这一理念下,对三江源的生态补偿不是“恩赐”,更不是“施舍”,而应是市场化的“购买”。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江源生态保护不能只靠来自外部的生态补偿,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只有适当引入经济激励机制,让人们从生态保护中获得好处,最终才能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结合。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是要砍去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是要给这只手装上一个绿色的“大拇指”,使之变得更加善于保护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已难以阻挡,理智的做法是在“应对”的同时学会“适应”,以捕捉住新的市场机会,形成新的产业。从三江源的实际看,就是要通过推动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民族手工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创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让农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第三,坚持运用“多元共治”的原则。三江源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牧民、草原、牲畜和野生动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些年,经过协议保护、社区共管、村民资源中心等保护发展模式在三江源的试验,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发挥农牧民生态保护主体作用,以形成符合三江源地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建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所以,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发展不能只靠设置更多的工作机构、安排更多的工作人员,而应鼓励和引导个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的共同参与和多元共治,特别是要把当地农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从上到下、从外到里“顶层设计”与从下到上、从里到外“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青海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马洪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7-2015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www.qinghai.gov.cn]专题制作
青ICP备08000030号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