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州建成全省首个智慧数字史志馆(地情文献中心)并上线运行,开辟了全州史志数字文化传播、地情资源开发及州情教育的文化“新阵地”。聚焦党史地方志工作中“地情资源开发滞后、史志数字化落后、史志文化传播服务弱化”短板,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探索出“一体三翼共享”文化数字化协同发展新模式,树起新时代全省党史地方志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海南范例”。
紧盯“一体”方向,打造“实体馆+数字智慧”史志文化数字化转型新高地。以统筹推动党史地方志和地情文献数字化“一体”转型为核心,将地情文献抢救与数字化开发作为首要任务,启动海南州地情资源调研普查和文献阵地建设,通过“盘活、捐赠、交换、购买”多维方式,征集以本州为主、全省州(市)县及全国各地相补充的地情文献,率先在全省建成具备地情文献“储备库”功能的州地情文献中心。目前,已累计征集各领域文献、图册、音像资料5000余册。依托援青江苏省智慧方志馆优质资源,开发“小而精”的智慧数字史志系统,搭建数字知识“系统网”。严格技术标准,明确数字化规范,将所有公开出版史志书籍纳入图书馆数字化编目,赋予电子身份信息规范化管理,建成全省首个智慧数字史志馆。目前对74本州县志及年鉴逐页处理,完成8043.2万字、33.19万条知识条目、1.88万张图片的数字化转化。整合服务场景,借助州图书馆190平方米空间,划分“文献阅览区+数字体验区”,阅览区满足传统地情书籍阅读需求,数字体验区支持现场数字查阅,打破时空限制,开通便捷访问“新渠道”。史志馆智慧数字门户系统具备“可查、可看、可检索”功能,兼容“影像电子化、数字化、对照”三种阅读模式,支持碎片化文档处理。同步开发PC端与移动端数字门户,智慧赋能推动史志文化从封闭史料向开放智能平台转型。
注重“三翼”协同,构建“资源优势+力量整合”融合共建新机制。整合“史志部门文献资源优势+文化部门传播场地优势+江苏援青技术与经验优势”,打破体制壁垒,补齐能力短板,形成“资源互通、协同推进、成果共享”的发展新格局,实现了“1+1+1>3”的效果。史志部门充分发挥文献资源体系完备、地情资料权威专业的优势,系统梳理和挖掘海南州历史文化和地情资料,为数字化建设提供丰富、准确、结构化的内容支撑。文化部门依托公共文化场馆硬件基础设施,提供展示空间和群众参与渠道,有效推动文化资源传播利用。江苏方志部门用活援青资源,注入先进理念和技术力量,无偿援建海南州智慧数字史志馆建立独立门户,提供关键硬件设备与长期运维支持,提升项目建设水平与可持续性,以“小投入撬动援青大效应”。
体现“共享”成果,建立“资政服务+大众普及”州情教育新平台。把“共享”作为协同发展的落脚点,通过资源整合、功能开放、服务延伸,推动史志文化“大众化”,实现效应共享、多方共赢。数字知识系统依托结构化数据和专题数据库,服务政府决策,为地区发展规划、政策制定和文化保护提供精准、系统的历史依据和数据支持,有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文化底蕴,发挥“资政”功能。紧紧围绕“懂青海、爱青海”“知海南、爱海南”的育人导向,智慧数字史志馆(地情文献中心)成为全州党员干部开展州情地情教育的重要平台,服务教育研学,通过沉浸式、互动化的数字体验,有效激发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彰显“育人”价值。智慧数字史志馆坚持开放共享、公益普惠,通过多媒体展示、数字展馆,增强文化传播覆盖面、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史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党史地方志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加速“读史学志”州情教育与州域传统文化传承,推动史志文化资源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