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祁连山下政策暖 牧歌嘹亮富路宽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刘程锦 马吉寿    发布时间:2025-11-12 09:34    编辑:路国珍         
1保险兜底心不慌,赔付暖到心坎上。刘程锦 马吉寿 摄

  深秋的祁连山,风里带着点凉,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大泉村伊克西热家庭牧场里,满是热闹劲儿。

  11月11日,成群的祁连羊在草地上啃食着青黄相间的牧草,刚落地没几天的羔羊最显眼——绒毛软乎乎的,不时蹭着母羊的身子“咩咩”叫不停。牧场负责人仁青俄罗蹲在围栏边,搓了搓布满老茧的双手,指着羊群笑意盈盈地说:“今年牧场有400多只母羊,目前已经添了180只羔子,这个月底就能全生完。你看这小羊羔,个个壮实!”

  这家省级示范性牧场如今的兴旺景象,并非凭空而来。从品种改良到技术护航,从保险兜底到政策扶持,祁连县以全方位的帮扶,为牧民铺就了一条稳稳的致富路,让祁连山脚下的牧歌,唱得愈发嘹亮。

  “以前养羊就是‘靠天吃饭’,母羊一年就下一胎,羔羊还总因为冻着、病着活不下来。”仁青俄罗抱起一只肉乎乎的羔羊,手掌托着它圆滚滚的肚子,语气里满是感慨,“现在可不一样了,县里推广的‘早期断奶补饲’技术太管用了!小羊刚满两个月就能断奶,喂的是专门配的草料,成活率比以前高了一大截,母羊也能早点恢复,接着下羔子,两年就能下三胎,多的时候一窝还能下两只呢!”

  野牛沟乡畜牧兽医站站长马超龙每天奔波于各个牧场,越野车轮胎印遍布草原的每一个角落。“针对当地白藏羊养殖的痛点,我们重点推行种公羊集中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统筹开展统一配种、统一产羔、统一出栏工作。”马超龙指着牧场里的种公羊圈舍介绍,“我们会科学筛选优质种公羊集中养护,确保配种环节规范高效,让母羊在同一周期内集中产羔,这样后续的饲养管理、疫病防控都能统一推进,既提高了母羊繁殖率,羔羊成活率也从以前的84%涨到了现在的96%,牧民的收益自然就上去了。”

  如今在祁连县,无论是野牛沟乡的规模化牧场,还是默勒镇的散户牧户,提起这些养殖技术,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县里把技术送到家门口,还派专人手把手教,咱跟着学、照着做,养羊就成了稳赚的买卖!”默勒镇牧户扎西笑着说,家里的羊存栏量从几年前的几十只,涨到了现在的两百多只,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养羊最怕的就是天灾人祸,而如今,祁连县的牧民再也不用为这些事儿犯愁。“以前雪大的时候,看着牛羊冻得直哆嗦,心里就像揣了块冰;牛羊生病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没了,心疼得好几宿睡不着觉。”大泉村牧户张明月手里攥着刚收到的理赔单,指尖微微用力,“现在好了,政府给咱牧民的牛羊上保险,自己只掏15%的保费,剩下的都由政府补贴,花不了几个钱,却能买个踏实。”

  张明月的话,道出了全县牧民的心声。在前不久的疫病防控期,他家有十几只羊不幸染病死亡,他第一时间报了案,没想到短短三天,4800多元的理赔款就打到了银行卡上。“要是搁以前,这损失得让我心疼好几天!现在有保险兜底,晚上睡觉都能睡安稳了。”

  人保财险祁连支公司野牛沟乡“三农”服务站里,站长索力木加的办公桌上摊着一摞厚厚的理赔单,每一张单子背后,都藏着一份暖心的保障。索力木加指着墙上的统计表说:“今年截至目前,全县62万只藏系羊、28万头牦牛均已参保,累计理赔4900多万元。牧民养羊不容易,不管是疫病、自然灾害,还是意外事故,只要报了案,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门核查,尽快把理赔款送到他们手里。”

  去年冬天,祁连山区遭遇罕见大雪,八宝镇牧户王秀兰家的20多只羊被冻伤,她急得直掉眼泪。报案后第三天,理赔款就到了账,拿着钱,王秀兰的眼眶红了:“政府想得比咱还周到,这保险关键时刻能顶大用!”

  从技术护航到保险兜底,祁连县的政策红利,渗透在养殖的每一个环节。成立藏羊产业研究院,专门研究如何让祁连羊更适应高原气候,长得更快、肉质更好;各乡镇的畜牧兽医站组建技术服务小队,不管是偏远的牧场,还是海拔4000多米的牧区,只要牧民有需求,技术人员就会第一时间赶到;大力普及“两年三胎”繁育技术和“五统一”养殖模式,牦牛人工授精技术覆盖1000头牦牛,母畜比例提高15%,祁连羊出栏周期由1.5周岁缩短至6个月,养殖效益大幅提升。

  夕阳西下,霞光为祁连山镀上一层金边,草原上的羊群像撒在毯子上的珍珠,缓缓向羊圈移动。仁青俄罗站在牧场边脸上满是憧憬:“现在政策这么好,技术有人教,牛羊有保险,我打算明年再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养到一千只羊,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