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家住黄河源】蹒跚守清波 赤心映黄河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富昭 张多钧 潘昊 才贡加 杨红霞    发布时间:2025-11-12 07:28    编辑:管理员         
1垃圾清理。

  午后的贵德,黄河水在高原阳光下流淌,像是撒了一河碎金。62岁的王延忠将长柄夹掖在腋下,沿着河岸慢慢地走。左腿不便,身子随着脚步轻轻摇晃,像岸边那棵在风里站了百年的老旱柳。可就是这看似蹒跚的脚步,九年来在黄河岸边走出了三万公里。

  我们的相遇,是从一个桃子开始的。

  “尝尝,贵德的桃子甜着哩。”他刚从三轮车上下来,便从车厢里取出袋子,执意要让我们尝尝。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递过桃子时,我看见的是一个向黄河奉献了全部温柔的儿子。

  “大大,巡河着吗?”骑摩托路过的乡亲放慢车速。

  他转过头,古铜色的脸上绽开憨厚的笑:“河水清,看着心里畅快。”

  而这畅快来之不易。贵德籍作家王文泸先生曾感叹:“天下苦黄河之浊久矣,望黄河之清甚矣……”王延忠用每一天的行走,回应着这份朴素的期盼。

  今年春天的一幕至今让人动容。几个年轻人在岸边烧烤,垃圾散落一地,孩子们在河边追逐嬉戏。王延忠上前劝阻,却遭嘲讽:“瘸腿老汉,管好你自己吧!”

  哄笑声中,他沉默着弯腰捡起滚到脚边的空瓶子。“我宁愿听见骂声,不愿意听着哭声。”他轻声说,像是说给自己听,又像是说给黄河听。

  这话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河面,在年轻人心中泛起涟漪。当他们得知前年就在此处,曾有孩童险些被暗流卷走时,羞愧地收拾起所有垃圾。临走时那句“对不住了,阿爷。”胜过千言万语。

  最惊险的是去年夏天的救援。黄昏时分,一个孩童在浅滩玩耍时不慎滑入深流。母亲发疯似的要跳河救孩子,现场乱作一团。王延忠放下长柄夹,却没有贸然下水——多年的巡河经验让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这腿脚下水反而危险。

2黄河边巡护。

  “会水的搭把手,不会水的找长树枝!”他沙哑的嗓音在河风中格外坚定。

  在他的指挥下,几个年轻人迅速组成人链,其他人找来长树枝伸向水中。王延忠拖着不便的腿在岸边奔走协调,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当孩子被成功救上岸时,他微微发抖的手泄露了内心的紧张,却还忙着安慰哭成泪人的母亲:“不要紧,娃娃平安就好。”

  这份守护之心,早已融入他的日常——“腿是不方便,可手还好着嘛。”作为村委委员和义务水电管理员,谁家水管漏了、电路坏了,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这位1985年入党的老党员说得朴实:“我是残疾人,但不能掌心朝上光等着照顾。党培养我,是要我为群众办事的。”就像他执意让我们品尝的桃子,他觉得生命的美好,是要与人分享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战略的实施,让王延忠这样的基层守护者找到了更大的价值。他的建议被采纳,危险河段装上了护栏;他的经验被推广,带动更多村民加入护河队伍。从“觉得自己是累赘”到“每个人都是黄河的孩子”,这条守护之路,让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临别时,他往我们的手里又塞了几个桃子:“带上,自家种的,路上解渴。”我们收下的不只是一份甘甜,更是一份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临近黄昏,黄河被染成一条金红色的哈达。王延忠结束一天的巡河,骑着改装过的三轮车缓缓离去。王文泸先生“使天下黄河皆清不惟贵德独清”的期盼,正在千千万万个“王延忠”的步履中,一步步走向现实。

  守护,是这世界上最深情的融入。当明天的晨光再次洒向河面,那个微斜的身影定会如期而至。就像黄河水,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会执着地向前流淌。因为在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畔,一个残疾的身躯里,住着最完整的灵魂;一颗赤子之心里,装着最辽阔的黄河。

  而那桃子的甜,将永远留在记忆里,如同贵德的黄河水,清冽中带着人间的温度。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