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高原臻品香江“绽放”记
——青海59个农牧产品的“认证之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发布时间:2025-09-17 07:30    编辑:管理员         
1广阔的有机草原。洪玉杰 摄

  青藏高原东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洒在昆仑山脉的雪线上,格尔木市尕垭口南缘的荒漠枸杞种植地里,赵明辉已忙碌起来。他手中的有机枸杞颗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淡淡光泽。

  这些来自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珍宝,即将跨越千山万水,出现在香港高端超市的货架上。自2024年9月起,青海省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持续扩大青港经贸合作成果,积极推动与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STC)签订认证合作协议,为全省农产品加快获取国际通行认证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青海省30家企业供港冷水鱼、牦牛肉、冷凉蔬菜、藜麦等产品共计1.16亿元;今年前6个月,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3.4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居全国首位。

  这是一场跨越地理阻隔的品质对话,更是高原农牧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正通过严格的国际标准认证,讲述着青海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精彩故事。

2采摘枸杞。洪玉杰 摄

  闯关:以国际标准重塑产业品质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港经贸合作,将香港定位为“高原产品国际化核心枢纽”,明确“青海生产—香港认证—全球销售”发展主线,成立由分管副省长牵头的青港合作专班,制定《青海省深化对港经贸合作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推进青港经贸合作项目落地。

  2024年9月,青海开展“青海—香港经贸交流合作活动”,推动签署冷链物流、STC认证等18项关键协议,将供港蔬菜基地建设、牦牛肉出口通关纳入年度重点督办事项,并协调西宁海关开通农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通关时效压缩50%。

  同时,青海出台《支持农畜产品出口十条措施》,对供港澳蔬菜基地和企业的STC认证给予补贴;推动香港STC青海实验室建成投运,全面加快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国际化进程。

  香港STC认证是国际市场公认的“通行证”,业内皆知其严格程度——从农产品的种植环境、生产过程到加工包装,每个环节都需符合国际标准。对青海农牧产品而言,这场认证绝非易事。

  认证过程,亦是一场全方位的质量提升行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主动对接香港标准及检定中心,组织人员系统研学国际规范细则,从牛羊日常养殖记录、疫病防控档案建立,到屠宰分割卫生标准执行、检测样品冷链包装规范,全程高标准推进各环节标准化升级。以往凭经验养殖的传统,正被科学标准取代,牧民开始意识到:标准化生产不是束缚,而是提升产品价值的必由之路。

  “最难的是改变牧民传统的生产习惯和思想观念。”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初动员参与认证时,不少牧民心存疑虑:“我们的牦牛肉本来就是最好的,为什么还要别人来认证?”但随着认证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优势需要通过现代标准来验证和表达。

  这种观念转变,也体现在青海农业企业的实践中。“世界屋脊的纯净环境里,我们的原料种植基地全部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无污染区域,且均获得绿色有机认证。”青海江河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李玉海说。该企业建成完整的原生态绿色、有机油脂生产线,确保产品无农药残留,其“有机菜籽油”“有机亚麻籽油”成功通过香港STC认证,成为高原农产品走向国际的新名片。

3分割牛肉包装。丁玉梅 摄

  转化:让生态优势成为市场竞争力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农牧产品国际化认证给出了关键答案。

  青海充分发挥高原“超净区”生态优势,强化供港澳基地建设——在湟水谷地、黄河谷地等冷凉蔬菜优势产区,已建成经海关备案的出口蔬菜基地44家,面积达6.1万亩(1亩≈0.0667公顷),出口品种从最初的8种增至19种。同时创新“航空腹舱+冷链物流”联运模式,初步构建高效“立体物流体系”,突破时效瓶颈:运输时效从公路运输的48小时压缩至12小时,2025年5月更实现牦牛肉4小时直达香港。

  截至目前,青海累计有50余家农牧企业的59个产品获香港STC认证,重点企业认证覆盖率达85%,覆盖西宁、海东、海西、海北、海南等地,产品涵盖蜂蜜、冷凉蔬菜、牦牛肉、藏羊肉、菜籽油、藜麦、枸杞、青稞、虹鳟鱼等主要品类——这标志着青海农牧产品标准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在很多客商眼里,咱们青海的枸杞,就像野生的一样。”格尔木亿林枸杞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唐兴海笑着说。他身后,成片的枸杞树沐浴着高原阳光,一颗颗红宝石般的果实缀满枝头,映着湛蓝天空与辽阔戈壁。

  青海枸杞能赢得高端市场青睐,靠的正是“天生天养”的自然基因与过硬品质。高原日照长、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污染小,这些特征造就了农产品的独特优势:三江源的牦牛常年自然放牧,吃野生牧草、喝雪山融水,肉质鲜美且营养丰富;柴达木盆地的枸杞得益于强日照与纯净水土,有效成分含量远超普通产区。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坦言:“过去,我们的优质农产品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卖不上价,关键是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认证,消费者没法直观认可其价值。”而STC认证恰是一座桥梁——一头连起青海高原的纯净生态,一头连起香港市场与国际标准,通过第三方权威背书,让青海农产品的生态优势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在具体产品的市场表现中尤为明显。作为全国最大的国产三文鱼企业,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的三文鱼不仅畅销北上广深等40个城市,还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远销俄罗斯、新加坡、日本、西班牙、墨西哥等15个亚欧美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出口创汇额超3亿元,占全省企业出口额第三,更占据全国三文鱼出口总额的97%;2025年上半年,其出口额同比增长142%。

4肥美的虹鳟鱼。洪玉杰 摄

  赋能:认证带来的产业链增值效应

  青海在香港设立双展销枢纽:2024年9月建成“净土青海·高原臻品”青海(西宁)生活馆及供港蔬菜联络基地;2025年4月,又在香港尖沙咀核心商圈落地“高原臻品·绿色有机”青海·西宁城市生活馆,汇集23家企业的牦牛肉干、枸杞原浆等130余种产品,年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促成企业定向采购协议金额达3000万元。

  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上,青海也实现突破:2025年4月,海北州刚察县藏羊、牦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STC证书,实现英国、加拿大等53个英联邦国家市场准入互认,认证产品在香港终端市场的溢价率达20%-30%。

  检测技术枢纽建设同样提速:2025年6月18日,香港STC青海实验室在西宁揭牌,首创“青海检测、香港发证”模式,完成牦牛肉脂肪含量、虹鳟鱼重金属残留等68项检测参数互认,检测效率提升50%。

  59个产品获认证的影响,远不止于“达标”本身——它正在青海农牧区引发连锁反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最直接的变化,是产品价值提升与产业链延长。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刚察青湖农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与青海大学深度产学研合作,推动藏羊产业向“科技驱动、价值重构”转型:不再满足于原料初加工,而是聚焦精深加工与高科技转化,开发出牦牛心肝肺运动营养肽、穆胶糕等十余款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构建起“高原生态+科技赋能”的特色产品矩阵。

  “认证不仅是高端市场的准入证,更倒逼我们加快提升产品附加值。”刚察青湖农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从前藏在高原深闺的农牧资源,如今借科技与标准的力量,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产业组织方式上。认证倒逼生产标准化,推动了产业整合:过去“小散弱”的农户,开始组建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销售。以海东市冷凉蔬菜种植区为例,这里已从“各家分散种植”,建成高原冷凉蔬菜万吨级出口产业集群,实现“种植-销售”全流程标准化管控,贸易伙伴也从“单一供港”拓展至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最具长远意义的,是为高原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能——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更真切反映在养殖户的收入里,他们的获得感愈发实在。

  青海乔穆杰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增收账”:“完成STC认证后,每头牦牛的附加值提升了近400元。”他表示,尽管公司仍在“试水”高端市场,但对青海绿色有机农牧产品输出的前景充满信心。

  59个农牧产品获STC认证,背后是青海农牧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越来越多农牧民与企业意识到:传统优势农业一旦对接现代标准、高端市场,就能释放惊人的效益潜力。认证的意义,不仅是产品质量的可视化、信誉的可感化,更是青海农牧业从“卖原料”到“卖品牌”、从粗放经营到精细运营的关键一步。

  从青藏高原到香江之畔,这些认证农牧产品讲述着品质、信誉与发展的故事——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传递着一种发展理念: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最好的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在这条路上,青海正坚定前行,让高原“臻品”闪耀世界。

5龙羊峡。洪玉杰 摄

  手记:从破圈到出海,高原臻品如何叩开国际大门?

  站在昆仑山脚下,望着连片的枸杞田里,戴着头巾的妇女心满意足地将一颗颗饱满红润的果子摘下,我忽然理解了高原臻品出“青”的意义。一颗枸杞、一块牦牛肉、一尾虹鳟鱼,它们从海拔3000米的高原出发,跨越的不只是地理的千山万水,更是一场从传统农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品质革命。

  这场“认证之旅”,从表面上看,是59个产品拿到了进入香港乃至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但其背后,却是一场从观念到行动的系统性质变。最初,不少牧民不解:“我们的牦牛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雪山融水,凭什么还要别人来认证?”而如今,他们渐渐明白:好东西也得会“说话”,而国际认证,正是世界听得懂的语言。

  认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高原农产品价值重构的大门。以前藏在深闺的特色资源,如今依托STC等权威背书,实现了从“品质自信”到“信誉可感”的跨越。更可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原料出口,而是推动产业链不断向下延伸、向上升级。在青海省一产二产发展中,督促着企业不断提升标准化的生产,青海正在告别“粗放卖原料”的时代,转向“精细做品牌”的新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不是技术攻关,而是人的转变。无论是牧民放下百年放牧习惯接受标准化养殖,还是企业跳出舒适区拥抱国际市场,都需要勇气与远见。但事实证明,当生态优势遇上标准赋能,当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管理,焕发的是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从牧场到种植基地,从企业到生产车间,走在青海这片热土,说起高原臻品,那一张张带笑的脸庞,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他们计算着每头牛增值的400元,谈论着香港超市里的青海专柜,计划下一步要出口的国家……STC认证于他们,不只是证书上的一枚印章,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和更广阔的出路。

  青海是“三江之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其生态地位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为青海发展把脉定向、擘画了宏伟蓝图。生态立省,既是青海之于全国大局的使命担当,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托全球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的生态优势,青海被誉为“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绿色生态就是青海最大的底气。

  从青藏高原到香江之畔,这是一条走向开放、走向高标准、也走向自信的道路。青海不再满足于做“最后的净土”,而是要以绿色为底色、以标准为桥梁、以品质为话语,告诉世界:高原臻品,理应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