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三乡工程”助力西宁乡村振兴

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5-23 10:41    编辑: 马秀         

  从一个个特色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到一大批成熟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基地,从人头攒动的乡村技能培训班,到企业能人的“乡村工厂”……沿着西宁乡村振兴的路径,乡村振兴在西宁大地蓬勃开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美好生活在各乡村全面开花,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西宁样板。

  近年来,西宁市将创新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第一动力,以“三乡工程”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因地制宜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探索出一条具有西宁特色的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三乡工程”带来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生活。

  市民下乡村民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湟源县依托丹噶尔古城、日月山景区等现有旅游资源,宗家沟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0万人(次),带动收入1700万元以上;大黑沟景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年增收300万元……这是一份湟源县乡村旅游的成绩单。近年来,湟源县实施城乡全域旅游提档升级,积极构建“一核心、三廊道”的旅游格局,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品牌吸引市民下乡,全县乡村旅游收入翻番,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这碗“旅游饭”。

  西宁市有917个行政村,其中611个是美丽乡村,占比高达70%。从城中区总寨镇莫家沟村到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从湟源县东峡乡响河村到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各村借乡村振兴的“东风”,让乡村面貌发生着翻天的变化,无论是带着浓厚乡村风味的村容村貌,还是不断完善和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乡村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第二个家”。

  为强化农产品品牌及乡村文旅品牌建设,各地区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费环境有效改善,消费潜力不断释放。全市积极开展3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2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进全市31个村庄规划编制试点,2个村庄规划被自然资源部列入全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优秀案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新一轮农村厕所革命,新改建农村户厕12876座。完成88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及11013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推进4个美丽城镇建设。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47个村6.88万人饮水安全得到提升,完成水土流失治理80.28平方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万亩。实施57项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0.4千伏线路455.64千米。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60项,加快3条县乡道改造工程及4条“美丽农村路”建设。建设4G基站12个,实现了偏远行政村(自然村)4G网络深度覆盖。创建1个省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乡村,建设2处生态旅游基地。实施50个农村“老年之家”、健康乡村及农村教育项目建设,建成31个乡村全民健身广场。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对27个乡村“绿色餐厅”予以授牌。

  同时,全面推行“乡村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多元开发,打造河湟精品旅游民宿7个,湟中区云谷川“印象小镇”、湟源县河湟民宿“日月山下二十四庄廓”、大通县“十里塘坊”等特色品牌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成功创建西宁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河湟田源”,并正式成为西宁农产品的“形象代言”,23家农产品生产、流通主体获得第一批“宁”字号品牌授权。

  能人回乡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走进城北区陶北村“兰花花”非物质遗产展示中心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这里正在通过“能人回乡”工程邀请到民间剪纸艺人,为陶北村剪纸青绣工作室进行剪纸、青绣技能培训。

  “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家的小产业变成大产业,让村民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同时,实现在家门口致富。”陶北村委书记说道。

  在全市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批有才华、有抱负的“能人”选择回到家乡,扎根沃土,以资金、技术和新思路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吸引能人回乡创业发展,我市深入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强化经营主体培育,优化回乡置业创业环境。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1008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接续奋战乡村振兴最前沿,97名专家联点指导全市287个村,助力全市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210名科技“三区”人才及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6万余名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

  积极搭建创业平台,培养免费乡村医生41名,实施乡村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引导优秀人才和优质资源下沉,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水平。完成星火人才3900人(次)、高素质农民等培训2470余人(次)。

  为53名农村户籍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6笔3300万元。向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各类补贴3.72亿元,发放“金穗服务惠万家”担保贷款4.28亿元,“扶社贷”贷款197笔9327万元。在全市90个村开展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新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省级示范社60家,省级家庭农牧场39家。改造提升2个村级服务中心及2个基层供销社,新增、改造提升供销电子商务网点30家。

  企业兴乡一起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大通县朔北乡代同庄村,一座青稞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坐落在路边,这里以青稞为原料,研发出青稞米、青稞麻花、青稞糌粑饼等系列产品,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此外,该基地与朔北乡、向化乡600余户村民签订了收购协议,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收购青稞。而这,仅仅是我市企业兴乡的一个缩影。

  为加快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持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深度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围绕打造全市重要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改造提升1250栋设施温棚。投资8604万元,占地174亩的全市重点项目西宁蔬菜科技园建设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正式运行后,将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及菜篮子产业化健康发展。落实牦牛产业集群项目4个,实施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3个,推进6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湟源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高原现代农业生产资料加工产业融合示范项目暨年产10万吨有机肥建设。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36项,3家乡村特色产品加工企业被列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研发食品工业溯源综合管理平台,率先实现标识解析应用在全省零的突破。建设10个科技创新示范区,认定市级农业科技园20家。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签订农业种植合同4.64万亩,销售农产品6.27万吨。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半程托管服务面积14万亩,服务小农户23423户次。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工程和提质增效,引进京东、农村淘宝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以农特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等为重点,打造特色产品品牌18个,名优特产品100余种。以林草产业项目为依托,成功签约年产5000万套旱作植树装置生产线项目和沙棘深加工扩容项目。深入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27家民营企业与县区达成“三乡工程——企业兴乡”合作项目,30家民营企业与30个重点村结成了帮扶对子。

  随着《西宁市2022年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方案》印发,以稳粮保供、脱贫攻坚巩固、产业增效、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主体培育、科技支撑、改革创新等为内容的“八项行动”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标志着西宁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快进键”。

  一业兴,百姓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和基础,在西宁各地,“三乡工程”正有效地增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而乡村,就像是一个尘封的宝库,其能人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正散发着无穷魅力,通过乡村振兴,田园牧歌正在西宁乡村地头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