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 小山村种出新“硒”望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增平    发布时间: 2022-05-18 10:12    编辑: 何继红         

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受访者供图

羊肚菌种植基地,魏君正在观察菌种的变化。摄影:冶雅婷

 

 

魏君在地里忙碌。摄影:冶雅婷

 

 

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庄科村。受访者提供  

 

 

 

  清风徐徐,夏韵款款。从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继续前行,一个叫做庄科的美丽小山村很快映入眼帘。曾经的庄科村,和大多数传统村庄一样,并不起眼,村民们以传统农业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近年来,庄科村依托富硒资源,发展多元化产业,将硒资源转化为“硒”望产业,通过种植羊肚菌、马铃薯、油菜籽等农作物,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养殖的振兴路,昔日的小山村实现美丽蝶变,焕发出新的活力。村民人均收入从2017年的8979元不断提升,到2021年达到12855元。

  搬进楼房,他流转了280亩土地

  眼下,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沐浴着初夏的阳光,庄科村天地间,银白的地膜、黄色的土地、翠绿的青山交相辉映,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景象尽收眼底。

  地膜之下,4月种植的马铃薯吐露出新芽,正等待着农民将它们从塑料膜下放出,给予更多的生长空间。

  50岁的许正全,利索地蹲下来,在薄薄的塑料膜中间开了一个小孔,将马铃薯苗放出地膜。

  “我流转了280亩土地,200亩种植了马铃薯,其余的地种一些油菜籽和松树苗。”许正全说,他在田间地头长大,种了一辈子地,虽然住上了漂亮宽敞的安置楼房,但心里记挂的还是老家的土地。

  2017年,住在庄科村脑山地区的许正全和村里其他62户农户集中安置,搬进了三合镇幸福家园,过上了新生活。

  “自从搬到幸福家园后,大家头脑活了,很多人便不种地,外出务工了,这对喜欢种庄稼的我来说也是一个机遇。”许正全说。

  许正全一家一家跑,将搬迁后村民不种的土地以每亩平均160元的价格流转过来,成立了青海正全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农民变身为“许老板”。

  “马铃薯种植旱涝保收,去年种植的50亩有4万元的纯收入,今年扩大种植规模,200亩的马铃薯预计能有15万元以上的收入。”许正全对今年的收获信心满满。

  在确保稳定收入的同时,许正全对未来发展也有新的规划:“去年和魏君聊天的时候,就知道羊肚菌产值比种马铃薯高,今年我再好好考察一下,学习羊肚菌种植技术,也尝试种植羊肚菌。”

  钻研两年,他种出富硒羊肚菌

  许正全口中的魏君是庄科村另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9年开始,魏君钻研羊肚菌种植技术,2021年成功种植出的羊肚菌批量走向外地市场,这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致富新路子。

  说起羊肚菌种植效益,魏君兴奋不已,讲得头头是道。他说,种植羊肚菌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羊肚菌喜低温,外地一般是秋冬种植,春季采收,因此,夏季是市场上羊肚菌的空缺期。与外地相比,平安有富硒土壤,适宜的气候条件,正好可以反季节种植羊肚菌,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销售前景广阔。

  “目前种植成功的两个品种每亩产量能达到350斤,每斤能卖到100元,亩产值在3.5万元左右,除去人工、菌种等费用,能挣到两万元。”魏君说,他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种植羊肚菌有模有样,但刚开始种植也是困难重重。

  庄科村从2018年开始着手羊肚菌的引进、试验、示范、种植、推广。种植的第一年,因为气候、土壤、种植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羊肚菌下种后颗粒无收。当时试种了12亩羊肚菌的魏君,彻夜难眠,内心不服输,一心想找出羊肚菌种植失败的原因,学习科学的种植技术。

  “种植失败后,镇领导又派我跟着羊肚菌种植公司去四川成都学习了半年的技术。”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掌握种植技术的魏君,结合平安的气候条件,精细化管理,2021年成功种出了羊肚菌。现在,他不断完善大棚的基础设施,探索试种不同品种的羊肚菌,并扩大种植规模。今年,魏君试种的6个羊肚菌品种中有2个品种菌丝最为活跃,适合在平安反季节种植。

  魏君说,他们村有富硒土壤,地理位置比较好,村民跟着他可以学到种植技术,所以,发展羊肚菌种植有一定的优势,希望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尝试,总结经验,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村民,为村民开辟一条新的致富渠道。

  产业发展,他们在家门口挣了钱

  庄科村属浅脑山地区,基本是靠天吃饭,种植最多的经济作物是马铃薯和油菜籽。有时候,忙活一年下来,很多家庭年收入不到万元。同时,加上交通受限,让生活在庄科村特别是大山上的村民迟迟找不到增收致富的途径。

  庄科村的改变得益于产业的发展。现如今,庄科村有5家专业合作社,最多解决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发展产业变“输血”为“造血”,5家专业合作社及周边的合作社,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老人及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

  “我今年57岁了,平时在家也没事,就种了4亩地,此外,跟着许老板在他的合作社务工,6个月下来也有将近两万元的收入。”家住幸福家园的村民马玉福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以前在村里,仅靠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收入十分有限,现在搬到镇上后,务工再加上挖虫草、种马铃薯的收入,一年五、六万元能到手,收入比原来翻了好几倍。

  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村民边务工边寻找发展的新路子。“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对我们来说很方便,虽然务工的时间不长,只有20多天,收入2000元左右,但我们在这里也学到了技术。”在魏君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李秋红告诉记者,自从去年羊肚菌种植成功后,在这里务工的村民多多少少有些心动,大家都想跟着魏君种植羊肚菌,提高收入。

  “2015年以来,我们的村庄一年一个样。”庄科村党支部书记马玉录介绍,现在村里家家住上了新房,用的水厕既干净又方便,60%的村民在西宁、平安买了房,45%的家庭有了小汽车,更重要的是,村里的孩子基本在县城上学,考上大学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