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今日视点】瞧,我们身边的绿色生活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0-21 09:38    编辑: 成忱         

  打造绿色社区,让小区环境更加优美。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智能回收,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其中。

简单几步,厨余垃圾就能变废为宝。(咸文静 摄)

  第一次接触新能源车时,开了15年出租车的韩永军心里也有些没底儿,不知道这“电车”到底能不能行。但如今在他眼中,新能源车不仅驾驶舒适、提速快,而且成本明显降低,最关键的是,节能环保。

  参与和享受绿色交通,只是青海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一个缩影。随着大家对文明健康和绿色低碳生活的逐步重视,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开始行动,一股绿色之风,正在青海大地兴起。

  智能回收,让废弃物回收更简单

  8时30分,邹成英的身影就出现在西宁市城西区的弘才·儒之源小区。作为“小黄狗”垃圾分类督导员,她每天的工作是指导小区居民正确使用那台放置于小区门口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

  “这台回收机可以分类投放纸类、纺织物、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此外,屏幕旁还有一个小投放口,专门用于饮料瓶回收。选择投递时,回收机屏幕上会出现各种垃圾的种类,居民只要按照指引类别,点击相应按键,分类投递就完成了,系统会智能称重、智能识别。”邹成英告诉记者,整个操作过程并不复杂,只需居民在投放垃圾之前,扫描箱体上的二维码进行用户注册。“注册之后打开小程序,获得的环保金、参与回收的次数、减少的碳排量等一目了然。当然了,获得的环保金可以提现。”

  “吃”垃圾,“吐”现金。从元月份到这个小区工作后,经过几个月的观察,邹成英发现,“小黄狗”的这一功能吸引了很多居民前来投放垃圾。时间久了,大家进行垃圾分类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增强。

  说起引进小黄狗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的初衷,西宁市城西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办公室工作人员靳露打开了话匣子。

  “垃圾分类不精细、居民参与度不高是我们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作为破解难题的一种探索,2019年,我们跟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同年12月,第一台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在海湖新区海宏壹号小区安装完成。经过去年一年的尝试,今年,在全区范围内铺开,截至目前,共铺设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180台。”

  住在弘才·儒之源小区一号楼的祝秀英今年78岁。自从有了“小黄狗”,身体硬朗的她就成了家里的垃圾回收员。

  “以前这些废纸盒、塑料瓶不是顺手扔进垃圾箱,就是攒到一定量时再喊人来收,堆到家里太不方便了,自从有了这个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随时投放随时变现。你看,前天我刚提现了12.8元。”打开手机上的小程序,记者看到,老人参与回收的次数已达219次。

  有这种想法的不仅仅是祝老太太一人。数据显示,目前,城西区智能回收设备注册用户超过25000人,同比增长360%,可回收物日回收量达4.5吨左右,同比增长60%。

  其实,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西宁市自2018年6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市25个街道办事处、106个社区、800个居民小区、4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15所学校和3家市级医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累计设置投放点6000余个,已设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142余组,布设大件垃圾和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近850处,购置生活垃圾分类运输车36辆,更新分类果皮箱18000余个,发放家庭垃圾分类桶近10万组、干湿两分垃圾袋1538余万个,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居民累计30.4万户,达标占比95%。

  绿色改变,让城市社区更宜居

  “绿厨厨,灰其其,红危危,蓝宝宝。可回收,丢蓝色,有害垃圾丢红色,厨余垃圾是绿色,其它垃圾用灰色……”在西宁市城中区南山路16号鸣翠柳山庄小区,有一段关于垃圾分类的口诀可谓是家喻户晓,短短几句话体现出的是这个小区住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态度。

  西宁市城中区南滩街道南山东社区,共有居民5616户、16700人,共有19个小区楼院,其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楼院就有12个,辖区呈老旧楼院多、流动人口多、老年人多的特点。南山东社区是城中区人口最多的社区之一。

  众所周知,作为国家社会治理、城市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也是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和生态环境保护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载体。在创建绿色社区的过程中,鸣翠柳山庄小区成为了南山东社区的突破口。

  “就我们辖区的整体情况来说,这个小区绿化面积大,绿化率高,所以我们决定把它作为一个试点。”为了让小区居民第一时间了解“绿色社区”,南山东社区把“百米移动办公桌”搬到了居民的楼底下。

  “等到小区居民了解相关情况后,我们开始着手宣传垃圾分类。”城中区南滩街道南山东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牛丽娟告诉记者,不少居民看到上海等地推行垃圾分类后,还觉得这件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为了转变大家的态度,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下班后,逐户上门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为居民发放垃圾桶、垃圾袋。通过与小区住户面对面交流,让他们了解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必要性。同时,组织小区的志愿者队伍定时开展各种活动,并通过举办低碳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问答等方式,让广大居民不断加入到节能减排行列中来。

  这不,开始推进创建绿色社区建设工作以来,小区发生了一桩桩令人难忘的变化,从道路两侧的“绿色标语”到垃圾分类,从志愿者行动到居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生活方式悄然改变着大家的生活,赢得居民纷纷点赞。

  “平时在家,我和老伴儿就喜欢养些花花草草。看到小区环境这么好,我又自己买些树苗,种在小区里。看,那片小林子就是我种起来的。”看到11号楼的住户关却加时,老爷子正照看孙子,不远处的一处小土坡上,绿树成荫。

  跟关却加一样,如今,小区里的很多居民是环保理念践行者。志愿者经常自发地清理楼道内的小广告、开展卫生清扫、义务绿化等活动。

  “创建绿色社区,有利于帮助居民树立绿色生活的理念,在平时主动选择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可以说能实现生态文明的‘知行合一’。”牛丽娟告诉记者,经过努力,“绿色社区”的创建已经让社区居民有了成就感。今后,社区将继续加大服务力度,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服务于居民,努力打造高标准的规范化社区。营造整洁靓丽、和谐宜居的绿色家园,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垃圾分类,让小区环境更美好

  记者在西宁市夏都家园南区采访时,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儿。居民楼下,多了一处可以智能处理餐厨废弃物的地方。

  走进房间一看,只见一台大型设备静悄悄地运转着,几乎听不到什么噪声。尽管是餐厨垃圾回收房,但屋内垃圾的异味却很小。面对记者的疑问,负责这一工作的青海宽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卫宁解释说,这个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房其实是西宁市首个设置在居民小区里的智慧生活垃圾分类生态转化基地。

  “这个机器能吃掉小区居民产生的厨余垃圾,将其转化成有机肥料和基础油。”任卫宁告诉记者,经过发酵反应和转化,300公斤厨余垃圾可以生产出100公斤有机肥,而这台设备每次能“吃”掉大约500到700公斤的厨余垃圾。

  既能源源不断“吃”掉厨余垃圾,还能源源不断转化产出有机肥,这个智慧生活垃圾分类生态转化基地打造,离不开小区进行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的努力尝试。

  今年年初,西宁市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试点正式启动,包括夏都家园南区在内的12个试点小区、6605户家庭正式进行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

  记者看到,小区内设置了数个垃圾集中投放点,每一个站点放置着不同颜色的4个垃圾桶,按颜色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桶背后有标识牌表明该类垃圾的具体分类、代表的标志。

  “为了引导小区住户正确投放垃圾,除了在投放点安装分类投放宣传公示图,我们还在每处投放点安装了智能语言监控提示设备,利用智能摄像头感应人流,播报垃圾分类语音提醒。你可别小看这个设备,它可以通过后端录像机界面快速回查,了解居民是否真正做到正确垃圾分类。同时,每个投放点还有城管执法人员定点督导,对投放不准确的进行重新分拣投放。”西宁市城中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李洪花介绍说。

  12号楼居民蒲培民是小区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的示范户。其实一开始进行垃圾分类时,习惯将所有垃圾一股脑倒在一起的蒲培民也有些不适应,但社区、物业、企业、志愿者每周一次的上门宣传不仅让他明白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还掌握了分类的具体做法。打从心里重视这件事之后,垃圾分类对他而言就变得简单起来。

  “平时我一个人住,没多少垃圾,基本上是两天扔一回。剩饭剩菜、菜皮果皮、茶叶渣装一起,餐巾纸、塑料瓶装一起,一点也不麻烦。你想,我们简单的几个动作就能减少污染、变废为宝,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垃圾干湿分离看似举手之劳,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最终受益的还是小区居民。就拿智慧生活垃圾分类生态转化基地来说,产出的有机肥,一部分送给居民种花种草,另一部分用以施肥反哺小区绿化植被,进一步美化了小区居住环境。

  数据显示,目前,西宁市几个示范点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高于95%,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70%以上,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第一季度住建部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中,西宁市位列第二档第14名,在西北试点城市中排名靠前。(咸文静)

       记者手记

垃圾分类,难?不难!

  在夏都家园南区采访时,看到用厨余垃圾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和基础油,记者对变废为宝这四个字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住在这个小区、每天都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想必感受更深。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提起垃圾分类,很多人不愿意参与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麻烦。的确,过去生活产生的垃圾一般是直接装袋丢掉,很少会自己进行分类处理。有时即便是有分类的意识,当看到垃圾桶里仍是各类垃圾混在一起,那点刚燃起的垃圾分类“小火苗”也减弱不少。

  但在这次采访中,无论是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还是智慧生活垃圾分类生态转化基地,都给记者一些启发。首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宣传至关重要。这种宣传,不是发发宣传单、念念文件,而是寻求一些更加丰富的宣传手段。像南山东社区的“绿厨厨,灰其其,红危危,蓝宝宝”,夏都家园南区每周一次的入户宣传,事实证明,只有居民真正转变观念,才能更快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其次,倘若居民在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些回馈,那么积极性就会提高。以“小黄狗”为例,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这种智能设备应该更吸引年轻人的参与,但是老年人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就像一些采访对象说得那样,简单分类一下就能提现,为什么不参与呢?

  再次,切实可行的政企合作也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对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可以减少进入填埋场的有机物的量,减少臭气和垃圾渗滤液的产生,也可以避免水分过多对垃圾焚烧处理造成的不利影响。事实上,厨余垃圾处理一直是个难题。但夏都家园南区打造的智慧生活垃圾分类生态转化基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能自行处理厨余垃圾,还能转化出有机肥、基础油,有机肥用于奖励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在社区内部形成“绿色微循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全社会携起手来,将一件一件“垃圾分类”的事情办实做好,我们就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青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