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 动态信息 | 走进特色村 | 我身边的变化 | 图片历史展 | 建州60周年--见证 | 建州60周年--今昔对比 | 党建巡礼 | 海南最美笑脸
 
  现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专题专栏海南州建州60周年党建巡礼
同德草原上永不褪色的旗帜
来源:
发布时间: 2013-08-14 16:02:17
编辑: 海南州政府网

  完科--同德草原上一个响亮的名字。群山巍峨、绿草如茵的草原上,一条条整洁宽敞的村道,一排排各具特色的民宅,一个个意气奋发的村民,描绘出一幅今日完科村的美丽画卷。完科村,座落于青海省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南面,距县政府所在地15公里,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兼营少量旱作农业的自然村,平均海拔3300米。完科村处在尕巴松多镇与唐谷镇、秀麻乡接壤处,通往县城的交通要道,交通便利,电力、通讯设施完善。全村共有牧户174户842人,可利用草场面积7. 1 万亩,耕地5348亩,现有各类牲畜1. 23万头(只),村党支部共有党员34人。完科村由一个相对滞后的村子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得益于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在新牧区建设进程中,完科村党支部始终把抓班子、强队伍作为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五个好”党支部建设的要求,党支部一班人始终坚持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贯彻落实“三会一课”、“三议一表决”制度,加强班子成员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水平,使村党支部的自身建设更加规范化,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党支部始终要求党员干部加强廉洁自律意识,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基层党组织形象。村党支部还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和教育力度,通过举办《党章》学习班、组织观看远程教育电教片、开展谈心谈话等行之有效的活动,不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在新党员的培养和发展上,严格按照“坚持标准,提高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吸收新党员,同时还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协调村级组织关系,形成合力,做到了基层组织有力、班子团结务实,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在省、州、县各级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新建了以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远程教育站点、医务室等为一体的320 ㎡的高标准村民综合服务活动中心,并配备了相关设施设备,极大地改善了村级组织办公、学习和村民活动的条件。同时,党支部加强对村民综合服务活动中心的管理利用工作,由党员自发承诺负责管理和室内卫生清洁等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综合服务活动中心的利用率。村党支部一班人从村情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以超前的思维,提出了建设新牧区的构想。通过召开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等多种会议,科学合理地制定了新牧区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思路归思路,但真正干起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他们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的缺少。在困难面前,党支部承诺说到就要做到。他们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养殖业、运输业,积极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了全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1995年创建了全县首家村办企业“完科砖厂”,砖厂投入运转后,第一年经济收入达到25万元,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和改进砖厂管理方式,目前砖厂总收入由原来的25万元提高到了758万元,纯利润由原来的9万元提高到42万元。(同期声:砖厂是我们党支部组建的,本村的11辆运输车和30余名劳动力在砖厂参加劳动,一辆车一年内能挣到3至4万元,一名工人平均每月能挣到2500左右)砖厂建成后以砖厂为“龙头”企业的集体、个体经济实体越办越红火,机站经营业、交通运输业、牛羊育肥业、批发零售业等在全村蓬勃兴起。实现了全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党员致富能手和致富能人。为增加村民收入,转变传统经营模式,2010年村党支部集体决策,以入股方式,计划投资496 . 45万元,创办了完科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股草场1. 76万亩,牲畜3227头(只),已完成投资308 . 446万元。引进了大型酸奶加工设备,生产线投产后,年可加工牛奶125吨、酸奶112. 5 吨。同时,修建了加工厂房、管理用房、兽医室、饲料仓库等配套基础设施。在合作社内部成立牧业组、农业组、企业组等三个大组和农牧业生产、牛羊育肥、奶牛养殖、饲草种植、牛奶收购、运输、酸奶加工、劳务输出等多个生产经营小组,形成了饲养、运输、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解决了30余人的劳动就业问题。为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探索出了一条高寒牧区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合作社的建立有效的调动了完科村牧民群众发展合作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社还加大了对酥油、曲拉、藏式点心、羊毛、牛绒、肉类、皮张、蕨麻、糌粑、藏式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开发力度,增加了群众收入,项目投产后,年销售收入为292 . 5万元,年均利润总额92. 46万元。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合作社还建立了优质油菜基地700亩、优质青稞基地337 . 9亩,饲草料基地2000亩,种植业收入达到17 . 3万元,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创办,有效促进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生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县发展专业合作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增强建设新牧区的后劲,村党支部始终抓住促牧民增收这个核心,围绕畜牧养殖、良种繁育、建筑工程、农产品推销、劳务输出等五大产业,通过抓示范,典型引导,积极实施“一组一品”规划,进一步加大畜牧养殖力度。近年来,共建成畜棚60座,建成人畜饮水管道1条5. 8 公里,围栏草场9. 97万亩,培育牛羊育肥专业户23户,小型牛羊育肥户7户,种植蔬菜专业户5户,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引导青壮年农牧民群众进城务工,2011年共组织劳务输出人员达210人,创收84万元。同年,投资684万元,新建改造住房164套,新建改造巷道围墙7000余米,修建垃圾池1个,不断拓展村容村貌美化、亮化、净化工作的覆盖面,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宜居环境指数。随着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已成为广大牧民群众迫切的内在渴望和期盼。基于这样的需求,完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牧民群众,以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为目标,把创建文明村工作纳入到本村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中,积极争取资金,建立了投资8万余元,占地面积170平方米的娱乐活动中心,并按照群众意愿,挖掘人才,挑选村里具有一定演艺功底的民间艺人30余人组建成立文艺宣传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为广大牧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满足了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村党支部的积极努力下,2001年,完科村被评为全州“文明村”,2004年被确定为州级“党的基层组织示范点建设村党支部”,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村镇”,2009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10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村镇”。经过几年的奋斗,完科村在传播科学文化、法律知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如今,完科村富裕户多了,贫困户少了;文明致富的人多了,愚昧落后的人少了;崇尚科学的人多了,封建迷信的人少了,这一切源于完科村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同期声:近年来,党支部把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作为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引导群众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为群众办了许多事实、好事)。对于牧民群众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几年来,完科村党支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把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支部以党员岗位职责,结合实际,强化自身建设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要求每名党员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每年至少承诺一至二件实事,2012年,党支部共承诺的9件实事都逐一实施,党员承诺的36件实事也一一得到了兑现。2008年投资15万元新建了全县第一所“村办幼儿园”,并从集体经济中每年支出资金1. 68万元,聘请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教育能力较强的大专生为教职人员,聘请一名村民为保育人员,保证了幼儿园的正常运转,解决了从前牧民孩子学前教育空白的局面,使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为保证新牧区建设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村支部一直把创建平安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支部主要负责人牵头,积极发挥调委会的作用,对村里出现的苗头性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处理,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的要求,并组织成立了老党员和有威望的群众组成法制宣讲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每年开展政策法制宣讲活动,向牧民群众宣讲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中央支持青海藏区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通过举例说明、座谈讨论等方式,向广大牧民群众讲解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大家身边的翻天覆地的巨变和改善民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广大牧民群众切实增强了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困难没有难倒他们,将单一的经济转化为多元的优势,落后的基础转变为跨步飞跃。目前的完科村,培育了新产业、规划了新村庄,塑造了新风貌。党支部凝聚力、党员影响力明显增强,群众支持率、村民自治性、管理规范性大幅提升。在完科村,党员有品牌,村民共和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牧区村庄正在逐步崛起。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主办:海南州人民政府
承办:海南州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