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记者沿着G214公路走到共和县恰卜恰镇次汗素村时,一排排错落有致,泛着银白色光芒的日光温棚格外抢眼。走进温棚,红绿相间的新鲜西红柿像玛瑙一样惹人喜爱,辣椒带着水珠显得格外水灵。村民们正在忙忙碌碌,虽然是个阴雨天,可是一些商贩正在紧张地往车上搬运蔬菜。共和县恰卜恰镇次汗素村蔬菜大棚菜农梁祖忠今年种植的蔬菜获取了大丰收,“这次我采摘的辣椒最少也能挣2000元钱。”看着满棚一串串的辣椒,高兴得嘴都合不住了。据记者了解,像梁祖忠一样高兴的温棚蔬菜农户,在该村还有很多。如今,全乡有80多户农民建起了300座日光节能温室和大棚。
走进这个被绿色的麦田包围的村里,青墙红瓦、硬化路,一座座样式新颖的新农村住房,整齐的分布在道路一旁,院内花草茂盛,果树飘香。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近年来先后在全村进行房屋改造、围墙建设、道路硬化等工程实在是暖了我们老百姓的心窝,以前村民卫生意识差,垃圾成堆,粪土乱堆、乱放、垃圾随处倾倒,刚开始给群众做思想工作的时候比较困难,如今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学会装扮自己的家园了,生活条件好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的360度的大转变”。
近几年,次汗素村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村民们不断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使大棚蔬菜的效益逐年增加,随着共和县恰卜恰镇外来人员和农牧民进城量的不断增加,从外地进蔬菜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州府所在地的周边一些村庄也纷纷建立大棚。如今这些大棚里产出的蔬菜不仅能满足当地需求,而且市场已经遍布周边河卡等乡镇。
梁祖忠说:“过去,次汗素村的农民做生意、外出务工的比较多,家中的土地多为种植粮食作物,有的地甚至多年闲置,无人照料。所以这为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规模提供了机会。现在观念转变了,女人们也就加入到种大棚的行列里来了,她们种植蔬菜一天就能赚一百多元钱,如今,村民们更愿意在自己家门口创业,靠着自己搞养殖、种植,许多村民都发家致富了”。
“今年我们村的温棚蔬菜少说也得收入120多万元。”提到全乡温棚蔬菜的发展状况和经济效益,该村老党支部书记加央信心百倍,我们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使我们村的一部分农民已经由“粮农”转变为“菜农”。传统作物的种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棚内种植品种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辣椒、黄瓜等精细蔬菜面积不断扩大。“温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地区传统的一季生产、四季消费的经营模式,开始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由一季增收向四季增收转变,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目前,该村采取开展农家乐、砂料场、日光节能温棚等方式实现了产业升级。积极鼓励村民们参与到致富的行列,让村民们的收入越上一个新台阶。采用多种方式,使农民从土地中分流出来,转向种植农产品、运输、商贸服务和等二三产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增加了就业渠道,拓宽了经济收入门路,拉长了产业链。昔日的次汗素村发生着巨大的蜕变,一幅整洁、美观、和谐的新农村画卷展现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