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 动态信息 | 走进特色村 | 我身边的变化 | 图片历史展 | 建州60周年--见证 | 建州60周年--今昔对比 | 党建巡礼 | 海南最美笑脸
 
  现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专题专栏海南州建州60周年见证
宗日舞蹈盆:见证着藏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来源:
发布时间: 2013-08-01 12:16:19
编辑: 海南州政府网

  1995年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黄河台地上,一项持续了两年的重大考古发掘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发掘的宗日遗址就坐落在县城以西50公里的黄河边上,遗址出土的23000多件文物中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遗存引起了考古人员的高度重视。它就是用加有沙子的泥土烧制,以乳白色陶衣上施以紫红色的变形鸟纹和多道折线纹的夹砂陶瓷器,这类彩陶器占到宗日遗址出土彩陶总量的82%以上。当时出土的是一件足以令世界震惊的彩陶——舞蹈盆。陶盆内壁上绘有两组人像,分别为11人和13人,他们手拉手正在翩翩起舞,很明显这是一种连臂舞蹈,这个连臂舞蹈在形式上是一种圆圈舞。这也是锅庄舞起源的重大线索。众所周知,舞蹈的产生和原始宗教有关,其中一些舞蹈就直接来自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而宗日先民的祭日仪式,则诞生了今天的锅庄舞。它最早可能就是从一种祭天的连臂舞蹈中间演化而来的,脱离了宗教的路径以后变成了一种世俗的享乐。 “太神奇了,5000多年前的陶盆上居然有我们藏族跳锅庄的图案!”尼玛扎西回忆起十多年前村里出土这件“宝贝”时的情景,依然难掩兴奋。尼玛扎西家住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团结村。这里地处偏僻,高寒缺氧,却深藏黄河上游面积最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宗日文化遗址。一些专家认为,宗日文化与藏族起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日遗址的发现,成为与卡若遗址、曲贡遗址并存的藏族最早的三大文明源之一。”青海省柳湾彩陶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顺说,“它所创造的游牧文明至今影响着藏族勇猛、耐寒、喜肉食的民族个性。”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彩陶盆内的实心圆点代表太阳,锥立状人代表古代“九巫”,他们在进行一种原始的迎日送日仪式,其中的连臂舞蹈为太阳舞,是后世连臂舞的最初意义和形态。“这件舞蹈盆既是一部古代巫书,也是民俗志。”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国林说。从对宗日遗址的发掘对比来看,在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已不只是某个单一原始部落在活动。4000多年前,当青藏高原其他地区的人们为衣食忙碌时,宗日人就在巴曲与玛曲(黄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建设起富饶的家园。 “正是通过研究宗日文化,不断揭开藏族起源的悬疑,见证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王国顺说。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主办:海南州人民政府
承办:海南州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