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创建于1983年的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后,变化最大的是该校现已成为共和县容纳学生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半寄宿制民族完全小学,而永远不变的则是孩子们天真的笑容和老师们对工作兢兢业业的积极态度。 “我在共和县当了17年的教师,见证了我们学校的巨大变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学校原名叫共和县民族完全小学,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楼房,教室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学生上课时都挤在一个班级里,课桌椅质量较差,学生坐在凳子上会发出吱嘎声,教室里灯光昏暗,根本没有宽阔的操场,更不要说有专门的图书室和实验室了”谈及当时学校的情景,共和县第一民族寄宿制小学教师卓玛措对记者这样说道。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力量的投入,共和县第一民族完全小学的教学条件得到了逐步的改善。目前,该小学设有42个教学班,学校建有现代远程教育地面接收站,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电视网、广播网等教学设施基本配齐,有标准的足球草地、塑胶排球运动场地和塑胶篮球运动场地、单杠、双杠等技巧性活动场地。同时,自2007年开始,我州就在全面分析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镇)办小学”的海南州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体思路,从战略高度,整体上对布局调整后的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州、县、乡镇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各有关部门齐抓教育工作、共谋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截止2011年9月,共新建学校7所,改扩建学校21所,撤并学校299所、教学点14个,中小学由原来的372所调减到现在的66所,校均学生规模由调整前的205人扩大到现在的1200人左右。通过布局调整,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使我州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过去,教室里除了讲台、黑板和桌椅就没有其他的设备了,如今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还配备了电视机、投影仪,专用教室配置也十分齐全,有专门的音乐室、美术室、微机房等,和过去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卓玛措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