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 动态信息 | 走进特色村 | 我身边的变化 | 图片历史展 | 建州60周年--见证 | 建州60周年--今昔对比 | 党建巡礼 | 海南最美笑脸
 
  现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专题专栏海南州建州60周年我身边的变化
麦收的记忆
来源:
发布时间: 2013-07-17 16:55:13
编辑: 海南州政府网

  七月流火,贵德又进入了一年一度的麦收时节。看着收割机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割倒了一大畦成熟的麦子,郭秀英感慨万千:“现在的庄稼人实话舒坦啊,我们那时候过的是啥日子,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心酸。”今年77岁的郭秀英是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三社的村民,7月的一个傍晚,我们坐在她家已经收割一空的麦地里,望着远处的收割机,她回忆起了当年生产队时秋收打碾的情形。她说,生产队的时候,都不种冬麦只种春麦,秋收的时间要比现在晚一个月,每年8月初才开始收割。几千亩的麦子全靠社员们用镰刀收割。每天早上天没亮,上工的喇叭就吹响了,我们来不及洗脸,就背上装了镰刀、电壶和干粮的背篼出工了。中午也不回家,蹲在地边喝白开水啃馍馍,一割就割到月亮挂上了东山头。就这样拼命地割,她一天最多也只能割一百过点的麦捆,能挣十几个工分。在好一点的年头,一个工分能顶3毛多钱。累了一天,踩着月光回到家里,她还要烧水做饭,丈夫在水渠边磨镰刀,等4 、5把镰刀磨好了,一顿面旗饭吃上,已经是大半夜了,躺到床上瞌睡都没睡醒,天又亮了。 “这还不算是最苦的活,最苦的劳动是在碾场上。”郭秀英说,麦子收割完后,社员们用架子车把麦捆拉到碾场上,摞成了几十个城墙一样的摞子,然后就牵上十几头牲口套上碌碡一场一场碾。凌晨顶着满天的星星把麦捆在碾场上摊开,匆匆忙忙吃过早饭后就开始碾场,碾到后晌,就开始起场、扬场,直到把麦子背进仓库里已是半夜了。老人说:“有时候手里拿着叉扬挑麦草的时候,人站着都能睡着了,现在说给你们年轻人听,肯定都不会相信。”郭秀英说,那个时候最苦的还有出门。生产队在三十多里外的兰角滩和新街乡的东台开垦了几百亩庄稼地,家门口的麦子还没打碾完,又要派一部分社员去收割那里的庄稼。我们背上铺盖扛上农具得花一天的时间走上去,十几个人住一顶帐篷,遇上阴天下雨,连饭都做不熟。就这样出门在外一个多月,等到把粮食全部拉到队里,已经到了十月半间了。身子苦就不说了,想家想娃娃更让人煎熬啊。 “我这辈子总算盼到好日子了!”老人说起现在的日子,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她掰着指头说:“现在种庄稼有化肥补贴、农药补贴,像我们这些老人,每个月还能领到几百块的养老钱。原来秋收打碾需要两个多月,现在一个星期就收拾干净了,我们农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说话间,老人的儿子把十几袋鼓囊囊的粮食装进三轮摩托里,一溜风消失在了村巷里。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主办:海南州人民政府
承办:海南州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