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岁的刘玉秀大姐是贵德县大史家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她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干起活来挺利索。5月中旬,记者与贵德县文联的工作人员来到她家,热情的刘大姐将我们带到自家院里,倒上一杯清茶,洗上一盘刚从地里拔出来的鲜嫩的水萝卜,便和我们聊起天来。刘大姐回忆说,她是在81年嫁到大史家村的。9月份嫁进门,11月份就断了口粮。因为粮食短缺,每日三餐都是煮大量菜蔬,然后放一点点面,实在让人难以下咽。但尽管是这样,粮食也不够吃,靠娘家的接济和村里借来的粮食,一家人才勉强度日。穿的更不要提了,都是补丁摞补丁,穿的合不合身,好不好看都不会顾及,能有件衣服穿就已经很不错了。说起那时候的日子,一句“苦哇,实话是可怜啊!”成了刘大姐最沉重的感慨。 “比起以前,现在的人真是掉到福窝窝里了!”刘大姐话题一转说道。“现在的人们吃饱穿暖已经不是问题了,流行什么就穿什么,什么好吃就吃好吃的,而且也越来越注重保健、养生。大清早出门,广场上、路边都能看见锻炼、健身的人们,以前的人哪有闲心想这些呀。”刘大姐指着自家的小院说,这个院子曾充公了,先变成大史家小学,后来又成了村医疗室,等回到她们手里房子已破败不堪。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她们翻新新房,还在东、西两面又新建了房子,借助国家补助的5万元资金,自己又投资12万元办起了“农家乐”。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自种自产的新鲜蔬菜,还有自家养的猪,家禽,让“农家乐”的生意红红火火。刘大姐说,“虽然住在农村,但是家用电器也样样俱全,自来水也拉到了锅灶边,还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洗澡、用个热水什么的也非常方便。现在儿女也组建了家庭,我也在没啥负担。闲暇时,经常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出去吃个饭,踏个青,十天半月聚聚,玩玩,托党的好政策,我们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刘大姐的故事就是我州许多农牧民多年来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看着每天都在发生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丁永红 宁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