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首页 | 动态信息 | 走进特色村 | 我身边的变化 | 图片历史展 | 建州60周年--见证 | 建州60周年--今昔对比 | 党建巡礼 | 海南最美笑脸
 
  现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专题专栏海南州建州60周年走进特色村
郭仁多村:藏绣绣出五彩生活
来源:
发布时间: 2013-06-19 15:57:08
编辑: 李滨

  又一次来到贵南县沙沟乡“藏绣”之地郭仁多村,熟悉又亲切。记得两年前秋天的郭多仁村,静悄悄的巷道里弥漫着泥土气息,在瑟瑟秋风、飘落的黄叶下显得格外宁静。此时的郭仁多村绿树成荫,不时有一辆辆手扶拖拉机轰鸣着由远而近地驶来,又由近而远地驶去。一群孩子骑着自行车在铺着水泥的村道上你追我赶,尽兴嬉戏。初夏的沙沟乡郭仁多村是那样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个有着221户农户、812人的藏族村落,从表面看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就是从这个并不起眼的村落里,一个个巧手的村民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藏绣作品崭露头角。他们在向外传播藏族刺绣文化并因此而获得丰厚报酬的同时,感受着自己家乡的变化,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来到了刺绣初始人多吉措的家,两年前通往她家的路还是土路,如今已经都铺上水泥路了。一进她家,看到她正在干活。一看我们来了她便停下手中的活迎了上了,“你们来了啊,这几天我忙着盖房子呢,现在我们的刺绣越来越畅销了,加之我们制作唐卡和辫套更是受到本地和外地人的青睐,销路越广了,挣钱越来多了,很多村民都想来绣,现在我们的这个刺绣中心太小了,容纳不了太多人,现在我们得抓紧再盖几间,这样的话就可以有更多的人聚在一起绣了。”

  两年前多吉措家中,还没有藏绣基地,如见都有好几间房子还都不够用。两年前的郭多仁村,更是没有铺水泥路,如今家家户户的门前都铺上了水泥路,盖上了漂亮的封闭式新房,居室内装上了换气扇、电热饮水机,土坑变成了席梦思床,客厅里的彩电、音响设备、皮沙发都是最“时髦”的。近几年,村民们经济生活条件渐渐好了起来,依靠刺绣作品的收入,还有年轻人外出务工收入,全村80%以上的农户新盖了房屋,屋内铺上了地板砖,一家比一家的好。该村村民才旦高兴地说:“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得不比你们县城里人差啊!我刚绣好的一幅藏獒作品买了3000块钱呢,再多绣几幅我就把家里的家具换换,放暑假的时候可以带着孩子出去转转了,让孩子看看大城市的样子。”听完他的话,记者一脸惊愕,一个小伙子也在绣藏绣。聪明的才旦一下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笑笑说道“你们是不是觉得我一个大小伙子绣藏绣很奇怪啊,不用奇怪我们村子里好几个小伙子都绣呢,而且绣的技术不比女的差呢。”

  从多吉措口中得知,他们村子里有4个小伙子在绣藏绣,才旦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是最年轻的一个,今年才26岁。可是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不是应该在外面打工的吗,怎么会绣起藏绣呢?多吉措说:“才旦家六口人,弟弟出去打工了,自己也结婚了有孩子,媳妇也出去打工了,所以家中老人没人照顾,所以才旦一直在家照顾父母和孩子,平时干完活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于是也加入我们的队伍和我们一起绣藏绣,这样的话既不耽误照顾家里人,还能挣到钱,增加自己收入。”话刚说完,才旦拿着正在绣的一幅背水姑娘作品,拿给我们看,我绣的针法是不是不比女的差吧,看了一下确实如此,真没想到一个小伙子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细腻的针法,惊叹不已。才旦说,“那会的时候仅靠弟弟和妻子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开支有点困难,自从我加入了刺绣这个行列后家里收入增加许多,有时候我挣的还比他们多呢,现在家里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这几年盖起了新房子,添置了新家具,买回了手扶拖拉机、摩托车。看着家里的变化,我是越活越精神了。”

  依托历史悠久的藏绣文化,郭仁多村走出了山沟、走出了草原,在传播藏绣文化的同时,开创了一条文化增收之路,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肖瑞娜)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主办:海南州人民政府
承办:海南州电子政务办公室
技术支持: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