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羊湖畔的龙羊新村,你会被眼前迷人的景色所吸引,一座崭新的村庄美丽呈现,清清黄河水碧波荡漾、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一幢幢极具特色的小别墅错落有致,一条条绿色大道不断延伸......1986年搬迁于此的群众,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春风的沐浴下,在一系列倾斜库区移民的惠民政策下,龙羊新村群众的生活比蜜甜。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这里的明天将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搬迁”是这里人们被逼无奈的选择。回到故地,原先的房子已不存在,于是他们盖起简易窝棚,在老地方住下来。后来,区库开始蓄水,随着库区水位的增长,水进人退,先后8次搬迁,最后一直退到了水位线以上的这片旱台地。然而这些人们个个竟成了搭建临时棚舍的行家好手,1993年5月龙羊新村成立,几十年来,龙羊新村的人们在村委会主任杨世放的带领下,从此也便开始了创造新生活的历程。
4月20日,记者走进共和县龙羊峡镇龙羊新村时便觉得眼睛不够用: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座座漂亮的新楼房鳞次栉比,尽管这里的人们还没有搬进新居,但他们已经开始装扮了,房前屋后栽下的树苗映衬着一个个整洁秀气的家园,一幅幅如画美景四处呈现。人们面朝黄河,已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了。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龙羊新村村民的热情好客。在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养羊大户刘通发家,刘通发家,客厅宽敞明亮,沙发、彩电、茶几、电视柜等家俱一应俱全。整洁的布置、瓷砖贴面的灶台、干净卫生的厕所都展示着主人的幸福生活。据介绍,刘通发是该村的养殖大户,除了养羊,还在闲暇时去打鱼,一年的收入很是可观,住进新房的刘通发一家,喜悦之情仍然写在他们满面笑容的脸上。
在刘通发的羊圈,正在喂羊的妻子向记者介绍:“我们养羊已经有几年了,现在经验也丰富了,每年的羔羊成活率也很高,一年出栏三次,这日子过得还真不差。”
“羔羊销售情况怎样?”“不愁销售,村里面集中养殖,基本上不出家门就可以卖完。尤其是出栏的时候,前来拉羊运输车辆还是很多,我们养殖户每年都能赚上4—5万元。”在村委会主任杨世放的带领下,他带领村民致富,尤其是在羊育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今,村里的育肥羊出栏量每年高达65000只左右,平均每只羊的纯利润按保守的100元来计算,全村仅羊育肥一项的年收入,就可达到650万元左右。不仅如此,这里的人们一年靠打鱼也能赚上几万块钱,今年让龙羊新村的村民来说,还有一件大喜事:该村被评为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乡里要大规模实施的村庄整治,以后村里的面貌有一定还会有大改观。
以前村民卫生意识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垃圾成堆,如今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学会装扮自己的家园了,沿黄河定居的人们把周围的环境卫生打扫的很好,在农村危房改造后,村民们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现在交通方便,道路平坦,靠政府的好政策村民都修起了新房,生活条件不比城里差。”村民王贵录说,“现在的政策简直太好了,以前谁还能想到有这么好的政策。”王贵录打开话匣子,直夸党和政府的各项好政策:“农民种地不用交粮食了,还给补贴,这相当于种粮也领工资。生活困难的人能领到最低生活保障费,生病还能报销医药费,这日子过得还有啥说的,真是太好了!”
即将竣工的新居,两层小楼,有三室两厅,一厨一卫。新居建设经费由政府补贴与村民自筹同担,建成后,村民们计划将原有的各家各户的土墙拆除,以通透的铁艺围墙取代。和村委会主任杨世放一样,很多人家都打算将别墅用做“农家乐”,用于旅游游客接待,自己舍不得住。杨世放家所在地气候冬暖夏凉,紧邻龙羊峡水电大坝,湖光山色风景怡人,库区有三文鱼养殖场,有自产的绿色食品、瓜果,距西宁仅150公里,是休闲度假的好地力。环境好了,房子漂亮了,这里的村民们开心了。他们都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各种文娱活动也多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现在,他们也能和城里人一样享受休闲生活了。
在经历了生活的“瞬息万变”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紧靠龙羊峡水库的龙羊新村在今天已经是一个美丽的村落,质朴的村民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将会再次展示她的魅力和朝气。(沈海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