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5000185/2007-00521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公文时效 :有效
主题分类 :其他成文日期 :2007-03-29
青海省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7年2月9日在青海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青海省财政厅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省委经济工作方针,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财政收支快速增长,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开了个好头。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0408万元,为预算的115.5%,比上年增加196471万元,增长31%。其中,中央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7972万元,为预算的117.9%,增长3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2436万元,为预算的113.3%,增长24.9%。
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46418万元,为预算的80.2%,比上年增加448849万元,增长26.4%。分类看,公共管理类支出1171221万元,增长21.1%;社会保障类支出240390万元,增长31.4%;经济建设类支出490180万元,增长35%;政策性补贴等其他支出244627万元,增长32.5%。
预算执行结果,全省总财力为261654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2436万元,中央补助收入1726003万元(税收返还105600万元,原体制补助98607万元,专项补助694932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516855万元,工资及其他补助31000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468101万元。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146418万元,上解支出2708万元。收支相抵,年终预算结余467414万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530414万元,全省净结余为赤字63000万元。当年实现了收支平衡。
2006年省本级总财力为1483636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8378万元,中央补助收入87171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473543万元。省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09269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公共管理类支出387672万元,增长11.6%;社会保障类支出150026万元,增长27.3%;经济建设类支出308900万元,增长30.8%;政策性补贴等其他支出162671万元,增长29.6%。上解支出2708万元。收支相抵,年终预算结余471659万元,扣除结转下年支出499659万元,省级净结余为赤字28000万元。
全省基金收入完成279909万元,增长24.7%;基金支出完成237354万元,增长18.9%。其中:省级基金收入完成267268万元,增长25.7%;基金支出完成223865万元,增长18.6%。
需要说明的是,2006年全省财政预算收支完成数比年初人代会报告数大幅度增长,除了上年结转项目资金2006年继续使用外,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预算数超收4.9亿元(其中省级2.2亿元),中央补助收入比年初增加91.6亿元(因中央专项补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年初预算中无法预计)。其中:中央专项补助增加69.5亿元,转移支付补助增加13.3亿元,工资性补助增加7.7亿元,税收返还增加1.1亿元。在超收和增加的中央补助收入中,省级可支配财力为24.3亿元。对省级增加的财力,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安排:一是增加对下转移支付5.66亿元;二是安排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资金10.5亿元;三是预留工资改革翘尾等资金5.9亿元;四是安排2.2亿元用于政府偿债准备金。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里,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在支持经济发展、积极培植财源、促进财力增长的同时,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关注民生,节用裕民,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积极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努力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严格依法征缴税费,推动财力总量上台阶。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的基础上,各级财税部门依法加强税费征管,积极实施科学化管理,严格控制减免税,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财政收入、财力总量迈上了新台阶。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在抓好组织收入的同时,继续高度重视和加强项目争取工作,深入研究青海的特殊性因素,加大向中央争取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共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172.6亿元,增加20.2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51.7亿元.增长29.9%;专项补助69.5亿元,剔除国债专项后,增长16.1%。财力总量比上年增长20.6%,全省可支配财力达到146.5亿元,增长23.1%。
(二)综合运用财税手段,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围绕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继续综合运用财政政策、机制和资金等手段,支持经济发展,做大经济“蛋糕”。一是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全省共完成基本建设支出36.4亿元,增长37.5%,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薄弱环节,支持青藏铁路西格段和兰州至西宁增建二线、“引大济湟”等重点工程建设。同时,安排贴息资金1.4亿元,带动银行贷款等资金35.9亿元,投向基础设施和政府性公益事业。并利用国债转贷资金及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6亿元,支持重点工程建设,较好地发挥了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落实科技三项费、企业挖潜改造资金2.9亿元,增长31.9%,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投入资金1.2亿元,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和推动粮食流通企业改革;安排外向型企业扶持资金8485万元,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安排资金4900万元,带动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9.2亿元,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企业减免各类税收16.4亿元,支持企业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三是支持搭建促进经济发展的平台。安排资金6.4亿元,增长50.6%,完善政府偿债机制,支持政府信用平台和投融资体系建设;安排资金2.1亿元,增长32.7%,加大对地勘工作的投入,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勘查;安排资金2626万元,保证了“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博览会等大型活动经费需要,促进了对外开放,推动了招商引资。
(三)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整合资金,支持实施为农牧民办实事工程,全年共下达支农专项资金25.9亿元,增长33.7%。重点支持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产业化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的同时,结合国家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种粮农民补贴由每亩4元提高到10元;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继续推进扶贫整村开发,支持落实好产业化扶贫措施;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金融信贷投放;支持村级规划和改善农牧民生活环境;出台了17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农牧民发展种养加工业,增加收入。
(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继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财力分配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倾斜。教育方面:全年共投入资金25.3亿元,增长24.3%,重点支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相关政策,推动农村牧区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高校特色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支持实施“三支一扶”、“教师特设岗位”和助学贷款计划。卫生方面:投入资金11.5亿元,增长30.4%,主要用于提高农牧区参合农牧民补助标准,完善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推进村卫生室建设;继续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促进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文化体育方面:投入资金4.9亿元,增长37.4%,推动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重点解决藏语卫视租星、广播电视“村村通”运转经费;支持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体育品牌。社会保障方面:2006年,全省社会保障类支出完成24亿元,增长31.4%,在保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和城市低保资金需要的同时,妥善解决破产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和国有企业办中小学退休教师待遇问题,支持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村牧区特困群众救助,做好救灾救济和农村牧区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
(五)继续增加对下转移支付,增强基层的财力保障能力。为了继续增强基层财政实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2006年,省财政两次增加对下转移支付补助5.66亿元,增长58%,使当年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总量达到15.42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2.39亿元(含乡镇专项转移支付3852万元,使每个乡镇的公用经费补助达到了10万元),激励性转移支付3.03亿元,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缩小了地区间政府公共支出差距。各地区在保证职工工资发放和社保资金足额到位的同时,积极消化对干部职工个人的政策性欠账。到去年底,大部分州(地、市)、县已消化了对职工个人的历史欠账,一些地区还腾出部分资金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标准,办了一些利民为民的实事。同时,完善全省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了“平安青海”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六)支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提高职工群众收入水平。按照省委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在争取国家工资改革政策向我省倾斜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保证了全省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保调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去年共安排资金17.7亿元,兑现提高干部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支持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农村牧区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标准、农村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老党员生活补助标准;在青南地区启动了高海拔地区离退休干部住房货币化补助工作;帮助城市低保对象家庭解决冬季取暖问题,支持对城市低保对象实施医疗救助等。
(七)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努力创新体制机制。2006年,继续把财政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有序推进,保证了2007年部门预算按新的分类科目顺利编制;以“金财工程”为依托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改革在巩固省级单位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稳步向州县延伸;结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预算评价制度和问责问效制,强化各预算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成功实施全省联动、协议供货制度,采购规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年采购额达到8.6亿元,增长66.4%。同时,支持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探索提出“省直管县”改革意见;安排资金4885万元,提高村干部报酬和补充村级公用经费,支持国有农牧场深化改革。
(八)切实加强财政监管,规范资金使用管理。认真贯彻《预算法》,强化预算管理,规范预算执行,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探索建立对州县财政管理的奖惩制度,扩大专项资金绩效监督范围;建立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专项资金监督管理、财务总监制度;加强涉农各类补贴资金管理,探索建立了综合补贴“一卡通”发放机制;加大对支农扶贫、社保、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国债项目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了财政资金有效使用和安全运行;发挥财政投资评审作用,审减和节约资金3.2亿元;出台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和相关办法,制定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监督管理的意见;继续坚持“开放办财政,开门办财政”的方针,细化政务公开,加强财政内部监管,自觉接受人大和审计部门的监督,拓宽财政的社会监督面。
一年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顺利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但是客观地说,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财力总量还比较小,一些地方税源单一,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有待提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很艰巨;部分地区财政仍然比较困难,基层财政提供公共服务和集中资金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财政改革进展不平衡,对推进改革的协调、服务工作有待加强;有的预算单位和地区财务管理仍比较松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不高,资金监管需进一步加强;一些财政干部的理财理念、理财能力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省委对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做好财政工作的要求,结合我省财政工作实际,2007年我省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为统领,全面贯彻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委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各项措施;支持深化投融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狠抓增收节支,积极组织收入;关注民生,节用裕民,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财政在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深化公共财政管理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2007年主要预算指标安排如下:
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计划安排942600万元,增长13.5%,其中,中央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69300万元,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73300万元,增长12%。据此,我省2007年年初总财力为1581609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73300万元,中央补助收入1108309万元(税收返还105600万元,原体制补助98607万元,转移支付补助516855万元,工资及其他补助387247万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578901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增长33.7%,其中,公共管理类支出1138980万元,增长33.6%;经济建设类支出132580万元,增长29.5%;社会保障类支出91200万元,增长25.7%;政策性补贴等其他支出216141万元,增长41.2%。上解支出2708万元。
全省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9400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204000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同比增长10%。
省本级年初总财力预计为572618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5050万元,中央补助收入417568万元。省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569910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增加122502万元,增长27.4%。上解支出2708万元。在省本级支出中,公共管理类支出360361万元,增加95311万元,增长36%;经济建设类支出89238万元,增加18648万元,增长26.4%;社会保障类支出44884万元,增加7964万元,增长21.6%;政策性补贴等其他支出75427万元,与上年持平。
省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8070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5%。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88000万元,比上年初安排数同比增长12%。
预计州(地、市)级年初总财力1008991万元,州(地、市)级支出安排1008991万元。
按照新的收支科目分类,省本级总收入为1178633万元。其中:税收收入113965万元,非税收入41085万元,转移性收入1023583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18289万元,下级体制上解5294万元)。省级支出安排情况是:一般公共服务13009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127493万元,教育52867万元,医疗卫生51101万元,农林水事务48406万元,公共安全37300万元,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33655万元,城乡社区事务12716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12170万元,科学技术10577万元,交通运输4647万元,环境保护2528万元,国防等其他支出46353万元;转移性支出608723万元(补助下级支出606015万元,专项上解上级2708万元)。
2007年,全省财政收支安排,主要考虑: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在全国经济稳定增长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省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企业经济效益和税收征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部分新项目的开工建设等,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投资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油价、铝产品等价格波动,运输瓶颈制约等将对税收造成影响;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支持就业再就业及落实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等,仍将减少一部分税收。从财政支出方面看,工资改革相关政策出台形成的资金翘尾,规范津贴补贴,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支持教科文卫等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支持就业再就业,增加省对下转移支付,支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以及保证其他重点支出需要等,都要财政预算相应增加支出安排。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根据“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今年在认真贯彻中央稳健财政政策的同时,从我省实际出发,要继续增加和改善各种要素供给,以保持财政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据此,省级支出作了以下重点安排:
(一)增加群众收入方面。高度重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注重社会公平;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和支持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重视困难群体的收入分配和政策调整的保障工作,提高保障水平;在确保工资、社会保障资金发放的基础上,落实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确保工资改革翘尾、规范津贴补贴及相应增加的涉及职工个人的支出需求;稳步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对上述增加群众收入的各项政策,在预算安排中努力做好财力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方面。增加支农专项资金预算6000万元,增长28.3%。重点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基础设施、结构调整、农牧业科技、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治理等项目;支持落实好扶贫整村推进工程;加大对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的支持力度;推动农牧区市场体系建设,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三)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增加社会保障专项支出预算6316万元,增长22.1%。切实安排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救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区建设补助以及农村牧区贫困人员医疗救助所需资金;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健全农村五保户供养、优抚救济等制度;继续支持解决企业分离办社会、破产企业遗留问题和人员安置等工作。
(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增加教、科、文、卫等专项支出预算12170万元,分别增长26.4%、18.9%、255%和75%。支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增加中小学贫困学生助学金、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现代远程教育、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和毕业生创业基金补助等;加大对基础科研、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等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支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支持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产业;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牧区卫生设施建设;支持实施计划生育“少生快富”工程,提高“奖励扶助”标准。
(五)重点工程与生态保护等建设方面。增加基本建设等专项贴息资金预算8080万元,增长19.3%。支持基础设施、青藏铁路西格段和兰州至西宁增建二线、“引大济湟”等重点项目工程建设。配套国家基本建设预算资金和国债资金,支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生态移民、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加政府偿债准备金,控制防范债务风险。
(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增加安排企业自主创新、技改贴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等资金预算5000万元,增长43.5%。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关键技术、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开展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以财政投资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安排地质勘探费1300万元,增长48.1%,支持加快资源勘探步伐;增加中小企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增长50%,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安排大型活动及宣传资金,支持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三、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2007年收支预算
2007年,是发展和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为此,我们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以均等化为主线,以规范化为原则,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在今年的工作中,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收入组织工作,确保财力稳定增长。坚持不懈地抓好财政收入组织工作,逐步建立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同步增长的机制;规范和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落实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和新的资源税政策,抓好税收政策调整后的收入亮点;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高度重视和加强项目争取工作,促使中央专项补助合理增加;在防范债务风险、控制好债务规模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支持,补充发展资金不足。
(二)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始终坚持勤俭办事业。随着省对下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和各地财力状况的明显好转,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预算法》编制预算,量力而行,不打赤字。对工资、社保、“三农”、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等重点支出,要统筹兼顾,在预算中足额安排所需资金,绝不能留硬缺口。要按照各级人大批准的预算,切实抓好支出管理,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长。继续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杜绝高标准装修、超标准配车、配置高档家具的不良风气,坚决制止铺张浪费、挥霍资金的行为,坚决反对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强化财政调控职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着力营造良好的财政政策环境。支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财政贴息、补贴、奖补等多种手段,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支持办好“青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完善科技三项费和技改资金投入的运作机制,把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开发、循环经济等产业,促进节能降耗。支持完善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机制,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的投入和补偿机制,支持“三江源”和环青海湖等重点流域及重点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支持探索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机制的建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农牧业生产发展、农牧民群众增收和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多元化投入和资金整合三项机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要努力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确保对“三农”的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整村推进、培训转移、龙头企业等的支持力度。在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方面,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投入的奖补激励机制,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及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对农牧区的投入,逐步建立起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投资参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及奖补结合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在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方面,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思路,财政部门要继续牵头整合涉农资金,将支农专项资金与扶贫资金、以工代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支农资金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相互配合,统筹安排,减少资金使用上的重复交叉,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聚合效应。
(五)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保障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支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支持实施扩大就业再就业等救助政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落实好低收入群体的冬季取暖和子女就学等政策。二是继续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补充基层公用经费,适当提高运转水平。集中资金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全面清理完对职工个人的政策性欠账,着手清欠政府工程欠款。三是支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确保对教育的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确保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的落实。促进教育结构调整,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增加对大学和职业教育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助学贷款和贷款贴息的补助,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多层次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通过财政奖补办法,积极推进村卫生室建设,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社区公共卫生补助政策,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大支持力度,实施免费防治重大传染病政策,扩大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管范围。支持广播电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四是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再就业工作,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就业与低保的联动机制,落实低侏对象住房救助和医疗救助办法。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城乡特大病医疗救助力度,支持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低保、农村牧区救助和抗灾救灾体系建设。五是强化财政的社会管理功能,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等方法,将财政投入由“养人办事”向“办事养人”转变;提高社会组织和人民团体的经费保障标准,支持其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支持规范会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落实基层公检法机关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完善政法专项经费“以奖代补”机制,提高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经费保障标准;支持社区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促进国有资产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
(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服务水平。要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以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推动财政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一是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逐步完善科学规范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综合预算编制,积极推进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省级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稳步向基层预算单位延伸,并逐步扩大财政性资金直接支付范围,积极向州地市和县级推进;大力推进财税库行横向联网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收入收缴监管机制;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努力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积极稳妥地开展药品政府采购试点;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为财政改革搭建好平台,提高财政信息化水平。二是衔接好税制改革相关工作。重点是做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资源税调整以及增值税转型、物业税改革等的落实和准备工作。三是稳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以补助管理型为主要内容的“省直管县”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一般性和激励性转移支付办法。四是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乙财政部门要围绕推进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三项改革,做好完善农村牧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强化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两件事情,建立农村牧区工作新机制,切实做好协调服务和督促工作,确保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
(七)推进依法理财,促进财政监督管理的规范化。全面推进法制财政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一是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依法理财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明确岗位职责,严格督促考核,把依法理财贯穿于预算、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实现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二是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认真总结经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保障财政资金的管理使用与监督,把规范与监管结合起来。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配合做好《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三是努力创新财政监管方式。积极推进绩效监督工作,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监督范围,加强对财政资金有效性的监督;推行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委派财务总监制度,重点抓好对涉及干部群众切身利益项目资金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跟踪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管;加强对省级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努力使部门预算分配与部门预算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预算约束力。四是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的要求,继续坚持“开放办财政,开门办财政”,建立并规范项目资金社会公示制、预算追加听证制和专家评审等制度,增强财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2007年,我们将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省委十届八次、九次全委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工作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全面完成收支预算和各项工作任务,为构建和谐青海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附: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以满足公共需要为目的,以提供公共产品为手段,以弥补市场失灵为活动范围的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方式。通俗地讲,公共财政是要求政府及其财政提供私人乃至市场做不了、不愿做或者做不好的公共事业保障,比如国防、治安、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道路、桥梁等公共服务或公共设施。我国财政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弥补市场不足、为市场的有效运作创造条件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收入、支出与管理的体系,而且所有的财政收支活动都应当由社会公众经由人民代表大会最终决定,政府作为社会公众决策的具体执行者,体现的是社会公众的意愿。
稳健财政政策:理论上说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指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既不扩张也不收缩的情形,是介于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在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物价比较稳定、结构性问题相对突出情况下实行的一种财政政策。从我国的实践看,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我国过去实行的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而言的,其核心内容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反映了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的增量平衡取向,“有保有控”的结构优化取向,“制度创新”的完善市场机制取向,“增收节支”的效率取向。
激励性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财政激励性转移支付奖补办法是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财政在继续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同时,配套安排部分资金与中央“三奖一补”资金捆在一起,引入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考核评价州(地、市)政府缓解县乡困难的工作实绩给予奖励和补助。以引导州(地、市)级政府将财力向财政困难的县乡倾斜,鼓励县乡增收节支、精简机构和人员,确保县乡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保障县乡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需要,着力解决历年职工个人欠账,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为促进城乡和区域间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经常性财政收入和可支配财力:对我省而言,经常性财政收入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剔除城市维护建设税、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一次性收入),中央核定的增值税及消费税税收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以及中央通过所得税分享改革增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组成。它反映的是以税收收入和上级体制结算补助为主的财政收入,是全省可支配财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可支配财力指的是各级政府可以直接支配的用于基本财政支出的财力,包括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上级财政财力性补助收入(剔除体制上解)两大部分。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基础上,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要求的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新体系具体包括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收入分类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经济分类反映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可较好地克服分类不科学、反映不明细的弊端,并对进一步深化其他各项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和财政管理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支一扶”: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国家将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也是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个具体行动。此计划服务期限一般为2—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费用由地方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和中央财政予以支持。
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内外资企业性质建立了两套所得税制度,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内资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在税率、税前扣除、税收优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情况已不适应当前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两法”合并就是将现行内外资企业的税法和条例的有关内容进行合并,制订一部统一适用于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法。新税法将执行统一的税率、税前扣除和税收优惠政策等。
“省直管县”:是指建立支持、激励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运行机制。要求在财政预算、决算、转移支付、资金调度等方面,由省级财政直接到县,减少中间环节;适当调整分配关系,增加县级税收分成比例;随着省级财力的增强,逐年增加对县级财政的投入;实行以奖代补,省对县的专项拨款与各县的工作绩效挂钩等等。省管县财政体制体现出“留利于县、留利于民”的思想,对于县域增强财力,有效破解“三农”等问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国内“省管县”改革主要有三种模式:行政管理型、全面管理型、补助管理型。其中,补助管理型改革模式主要是对转移支付等补助资金的分配和调度实行省直接管理县,县级财政体制仍然由州(地、市)级政府来确定。
乡财县管乡用:即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其主要内容是: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由县级财政统一代理乡镇财政总会计账务;取消乡镇财政在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所有账户,由县级财政在各乡镇金融机构统一开设乡镇分账户。乡镇所有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上级部门补助收入等直接缴入县级国库或预算外资金专户。
综合预算:是指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将各部门的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收入、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统筹考虑来安排部门预算支出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
增值税转型:按照“进项税额”的扣除方式,增值税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只允许扣除购入的原材料等所含的税金,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的税金;二是所有外购项目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内,所含税金都允许扣除。通常把前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后者称为“消费型增值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就是将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其核心内容是允许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可以在销项税金中抵扣。当然,这将相应减少财政收入,但有利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产品和进口品平等竞争,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提高国产品竞争力。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财政部门及财政管理的预算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监督:是指财政部门以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与使用绩效为目的,在有效开展财政支出合规性监督的基础上,按照绩效管理的要求,借助科学的绩效标准和分析方法,对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支出行为过程尤其是其结果进行的客观、公正的制约、评价和反馈,从而不断优化绩效标准,落实绩效责任,实现绩效目标。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是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行为的一系列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总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对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