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5000185/2025-00007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 :青海省人民政府公文时效 :有效
主题分类 :成文日期 :2024-09-10
鄂崇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国家层面支持青海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群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和2022年,又分别对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出部署,明确将青海段列入长城、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保护区。2019年12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启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印发了相关实施方案,成立了省级领导小组,建立了省级统筹、市州负责、分段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在中宣部的支持指导下,我省先后制定并印发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实施方案》《保护规划》,编制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保护规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管控保护,实施重点工程,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更好融入生态文明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
(二)坚持保护第一,传承文化遗产。一是完善文化遗产政策法规体系。出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制定《青海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为文化遗产法治化保护传承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大文物遗址保护力度。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落实国家和省级文保资金4.83亿元,推进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班玛红军沟等重点项目,加强西海郡故城等重要遗址挖掘,推动各文化公园沿线重点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及传统村落、革命文物保护,让遗迹说话、让文物发声。三是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2021年以来,累计争取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29亿元,开展河湟文化资源普查,健全完善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四级名录体系,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三)坚持项目为要,促进文旅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将我省列为长城、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1.8亿元,支持大通段、贵德段、门源段等6个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将贵德黄河清国家湿地公园等4个点位纳入长城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十四五”以来,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3.4亿元,实施长城(大通段)文旅复合廊道、青海长征(班玛)国家文化公园特色公园等14个重点建设项目。推动国家文化公园与乡村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等融合发展,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6.3亿元,实施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金银滩等37个景点景区基础设施项目,黄南热贡非遗特色之旅荣获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雪域高原·红色青海”等三条精品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四)坚持创新拓展,阐释内涵价值。文化和旅游部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沿线13省份党媒“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我省采写的《源头一滴水 世界一条江——在长江源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江情怀》获全网置顶。中国文联积极搭建援青协作平台,举办“百位名家寻访三江源”主题活动、“青海湖音乐节”、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大展等一系列大型活动,有效扩大了青海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中国记协组织国内外新闻媒体赴青海国家文化公园群调研、采风,宣传报道青海国家公园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情况。我省制定《国家文化公园青海段建设工作宣传报道方案》,从不同角度宣传生动实践、展示重要成果,讲好青海文化故事。
(五)坚持主线意识,共建精神家园。国家民委积极支持青海民族大学基地参与青海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利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文化交流平台,积极为青海省建设文化公园提供支持。我省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成省级研究中心与3个研究基地、全省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建设文化长廊等300多个宣传教育阵地。同时,大力挖掘宏觉寺、洪水泉清真寺等场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等图书,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青海故事。
三、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立足域内长城、长征、黄河、长江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向中央有关部委的汇报沟通力度,积极争取签订省部合作框架协议,举办国家文化公园群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主题论坛,加大政策、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切实把国家文化公园建好用好。
感谢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24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