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5000185/2013-00665发文字号 :
发布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公文时效 :有效
主题分类 :其他成文日期 :2013-03-14
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州经济社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纲要》(草案)是根据中共海西州委八届九次全委会议精神制定的,《纲要》对全州“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进行了总体规划,对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任务,体现了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
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九五”建设成就
“九五”时期,在州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全州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基本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0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4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5万元,比“八五”末增长57.25%,全州财政收入6.04亿元,年均增长12.2%。
——农牧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党在农牧区的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政府对农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绿洲”农业初具规模,种植业结构、畜群畜种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牧业产业化有了良好开端。2000年,全州实现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年均增长6.6%,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57亿元,年均增长34.5%。粮食、油料、肉类产量分别达到8.04万吨、1.98万吨和1.63万吨,比1995年分别增加22428吨、6990吨和4847吨。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效益明显回升。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化水平继续提高,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2000年,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28.26亿元,年均增长13.6%。主要产品产量:原油200万吨,比1995年增加78万吨,铅锌11.3万吨,增加4.3万吨,钾肥72.3万吨,增加50.2万吨,黄金898公斤,增加579公斤。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州国有、国有控股及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52万元,实现整体扭亏为盈,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迈出重大步伐。“九五”期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3.8亿元,比“八五”增加75.8亿元,增长1.58倍。全州共组织实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46个,建成了龙羊峡至乌兰330千伏、乌兰至都兰110千伏、乌兰至德令哈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格尔木大干沟水电站工程;109、315、215国道在州内基本实现黑色化,县乡和城市道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兰——西——拉光缆工程建成,微波、光缆、卫星等多种传输手段的运用使全州通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基本解决了各县城镇供排水问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设施也有了较大改善。开工建设涩宁兰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二期扩能改造工程,天峻至伊河公路工程等。全州共组织实施重点资源开发项目58个,建成了涩北气田至格尔木、南八仙气田至敦煌、南翼山气田至花土沟3条输气管道工程,格尔木炼油厂2万吨聚丙烯、10万吨甲醇和10万吨气分装置工程;建成了青海盐湖工业集团40万吨氯化钾技改工程;建成了滩间山、五龙沟、开荒北、赛坝沟四个金矿选矿厂和青龙山、红柳沟金矿以及20万吨都兰铁矿采选项目;建成了天海针织品有限公司10万件绒衫加工项目和青海柴达木龙康高科技药业开发项目。开工建设青海盐湖工业集团30万吨氯化钾项目,马海湖15万吨氯化钾项目等。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化程度提高,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城镇住房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都取得了可喜进展。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外合作项目不断增加,“九五”期间,共引进资金5.7亿元。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O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年均增长1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年均增长5.7%。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科技、教育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2000年,全州拥有各类科研服务机构61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九五”累计完成科技攻关项目52项,取得科技成果38项,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义务教育、民族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取得新的进步。“九五”末全州拥有各类学校195所,各类专职教师440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49%。教学条件和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教师的素质和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计划生育连续五年控制在目标以内。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体育和生态环境保护都取得了新的发展。
(二)“十五”发展环境
进入新世纪,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将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十五”期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国家和省上在我州实施的重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全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全州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将更加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增强发展后劲,尤其是“九五”期间完成的一批建设项目,在“十五”期间将对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全州上下对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对州情的认识更加明确,各族人民精神振奋,信心坚定,这些都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在“十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利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完全到位,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牧业基础薄弱,实现农业产业化困难较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程度不够,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围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富民强州、建设小康这个主题,以调整结构发展特色经济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事业进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到2005年达到107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州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300亿元。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明显进展,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体系。
3、科技教育目标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全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以上。
4、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5、人民生活目标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和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居住、医疗、教育、体育条件继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秩序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