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记者手记】青海:互助秸秆“变形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王宝元    发布时间:2025-11-14 09:34    编辑:张丽娟         
1秸秆“变身”生物质颗粒燃料。牛玉娇 摄

  初冬时节,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田垄间,曾经被视为“田间废料”的农作物秸秆,正经历一场华丽的绿色蜕变。农户在田间收集秸秆并送往就近的储运网点,秸秆经过粉碎、干燥等程序后,变身为轻度碳化生物质颗粒燃料、育苗基质等,燃烧后的灰烬还能作为有机肥还田。

  作为青海省的农业大县,互助县秸秆资源丰富。“十四五”以来,互助县通过扶持企业和合作社,并联合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探索出了一套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成功地将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等农作物秸秆从“生态包袱”变身为乡村振兴的“绿色能源”。

  互助县的秸秆“变形记”,始于一套科学完善的收储运体系。2019年起,为了引导农户参与这场“秸秆革命”,互助县在全县布局110个秸秆综合利用收集网点,覆盖全县主要农产区。农户自行收集并送到网点,有时也会邀请专业合作社或社会化专业服务队到地头回收,只要机器走一遍,满地的秸秆不一会儿就能打成草捆并整齐码放在地头。与此同时,机器还能顺手将地翻耕,为农户省下时间和精力。

  五峰镇平峰村的农户雷占明长期向收储运中心运送秸秆。对他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节省了成本,更改变了他传统的观念——除了燃烧,秸秆还能发挥很多潜能。

  收集后的秸秆有三种用途。第一种是牛羊饲料,那些在地头就收集完成并打捆的草垛便可直接成为牛羊过冬的储备。第二种,是制作育苗基质。

  在五峰镇七塔尔村的收储运中心,较难处理的油菜秸秆被粉碎、烘干后,与牛羊粪、椰糠等按比例混合发酵,形成了蔬菜、花卉专用的育苗基质。这条生产线自2019年开始筹备,于2024年10月正式投产。由互助县农业农村能源资源保护服务中心牵头,联合互助县大全种植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经过无数次研发后取得成功,成为全省首批此类生产线。

  相较于传统育苗方式,这种基质保水保肥、透气性好,培育的种苗生长更快、抗性更强,蔬菜发芽率达90%。这不仅满足了本地种植户的需求,更吸引了西宁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的种植户专程前来采购。

  秸秆的第三种用途,是变身轻度碳化生物质颗粒燃料。

  位于塘川镇黄家湾村的青海禾秸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堆放着小麦、油菜、菊芋等各种可加工的秸秆。这些秸秆经过粉碎、干燥、高温挤压后,可变身为体积缩减30%至60%、密度提升3倍的轻度碳化生物质颗粒燃料。

  公司负责人吴忠辉捧起一颗颗筷子粗细、圆柱状的燃料颗粒。他说,这种颗粒有专门的燃烧炉,使用时几乎无烟无尘,不仅便于存储和运输,更成为广受欢迎的清洁能源。燃烧后的灰烬还能作为有机肥还田,实现闭环利用。

  经过多年探索,互助县终于构建起了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发展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昔日的“田间废弃物”已形成饲料化、肥料化为主,燃料化、基料化为辅的多元利用格局。

  截至目前,互助县有5个农作物秸秆加工合作社,拥有搂草打捆、草料加工、基料利用等设备5台套。今年秸秆回收面积达1.33万余公顷,小麦、油菜秸秆打捆4万余吨,秸秆综合利用率正稳步迈向90%以上的目标。

  从田垄到车间,从废料到珍宝,这场绿色变革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串联起了生态保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脉络。它破解了焚烧污染的难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让农户享受到了产业增值的收益,成为“十四五”以来互助县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农业农村部确定的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互助县不断拓展秸秆利用路径,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了坚实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绿能”。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