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精心绘制平安青海美丽新“画卷”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于瑞荣    发布时间: 2022-09-13 10:14    编辑: 李娜         

  

省高级人民法院12368诉讼服务中心。摄影:刘军

   九月的高原,天高云淡,麦浪飘香。放眼江源大地,从河湟谷地到草原深处,从祁连山麓到瀚海戈壁,各族群众幸福和乐,一幅以平安、法治“为底色”的平安青海美丽新“画卷”徐徐展开。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和谐稳定的社会,是群众安居乐业的有力保障。近年来,青海深入推进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攀升,为青海长期繁荣稳定、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强保障。

  打击犯罪,百姓安全感与日俱增

  “这几年我们社区变化特别大,尤其是治安环境越来越好,让我们感觉很安全、很舒心。”在格尔木市建兴巷社区,居民胡文帮说起平安建设,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群众看平安,首先看治安。多年来,全省各地政法机关努力解决好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以有力举措推动平安建设,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

  扫黑除恶是民心工程,也是深化平安建设的基础工程。在2018年至2020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青海重拳出击集中攻克了一批涉黑涉恶大案要案,查处了一批涉黑涉恶腐败分子和“保护伞”,破解了一批重点行业领域治理难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据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全省群众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满意度为96.28分,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

  当前,扫黑除恶已从专项斗争转向常态化。青海持续保持对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累计打掉涉黑涉恶团伙130余个,全省治安环境持续改善。

  “多亏反诈预警,我辛苦了大半辈子攒的血汗钱失而复得。”面对成功追回的被骗的数十万元钱,西宁市民张先生对民警感激不已。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群众最痛恨什么,就打击什么。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到防范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从缉枪治爆到禁毒扫黄……青海在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形成强大震慑的同时,着力提升破民生“小案”的能力,依法坚决打击“盗抢骗”“食药环”“黄赌毒”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让群众真正享受“平安红利”。

  一项项举措,一个个行动,让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2021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到92.87分,连续9年实现稳步上升。

  平安青海建设宣传活动现场。摄影:于瑞荣

  

打击犯罪。摄影:刘军

  多元解纷,法治获得感成色更足

  “谢谢你们,这么快就帮我解决了难题,困扰我大半年的烦心事终于得到解决!”今年8月,在刚刚揭牌运行不久的门源回族自治县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当事人马某激动地对中心人民调解员谢浩金说。此前,马某因为收费问题与物业产生了纠纷,在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之下,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如今,像这样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在青海有22个,省会西宁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覆盖。年内,全省33个县(市、区)都将建成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县级覆盖率将达到69%,2023年年底前实现县级应建尽建、全面覆盖,市州和乡镇(街道)一体推进。

  这是青海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调解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真实写照。

  基层安则天下安。平安建设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化解基层矛盾是平安青海建设的“必答题”。

  青海以加强源头预防、源头治理为根本,出台《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若干措施》,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机制,着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重心下沉、关口前移,全省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群体性事件下降38.8%,信访总量下降50%,非正常上访下降32.4%。

  一件件矛盾纠纷的化解,回应了社会关切;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夯实了平安基础。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平安建设为人民、平安成果惠人民的重心也应落在基层。聚焦基层社会治理,近年来我省先后在黄南、玉树、果洛等地,围绕社会治安、基层组织、干部作风等重点领域依法开展集中整治。通过“党建引领涉藏州县社会治理”带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实施青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等路径,形成了县域治理“班玛经验”、玉树“村寺并联”等一批基层治理经验。  

草原上的法治宣传。摄影:刘军

  司法为民,群众幸福感更可持续

  “法官,被告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怎么办?”

  “不要着急,我们可以通过青海移动微法院帮你解决。”

  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在祁连县人民法院法官的主持下,通过青海移动微法院远程调解得以化解,让当事人充分感受到“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

  这是青海法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群众关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移动电子诉讼服务的真实写照,也是全省政法机关强化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的生动缩影。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人民群众的需求就是平安建设努力的方向,青海省坚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落脚点,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以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覆盖全省法院的诉讼服务中心,推进“青海移动微法院”建设,运用“互联网+服务”等模式,扩大电子诉讼覆盖范围,实现跨域立案、网上立案、在线调解。

  与此同时,全面推进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综合性、便利性、多元化“一站式”法律服务,探索实践“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模式,多形式开展涉民生检察工作,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索“智慧警务”新模式,全力推进“阳光警务”平台建设,建设青海公安“智慧警务室”,为群众提供更多精细化法律服务。

  此外,全省还统筹推进律师、公证、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工作,以“12348”青海法网为中枢的网站集群初步形成,服务终端不断延伸;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移民和出入境服务管理、户籍制度等100余项便民利民措施以及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车辆抵押登记“快捷快办”等新举措,下放、调整、取消和暂缓实施31项公安机关行政许可项目,取消司法行政机关102项证明事项,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一项项高质量改革举措,让老百姓更安心、放心、舒心。

  新征程跃马扬鞭,新使命催人奋进。青海将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以“赶考”姿态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让高原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平安祥和,让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记者感言】让平安成色更足让幸福底色更亮

  国以安为宁,业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国泰民安是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青海省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治青理政的重中之重,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在高原大地描绘了一幅百姓期盼、社会满意、世人瞩目的平安画卷。

  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奋斗,今天的青海在满目绿水青山中安定祥和,各族群众在安居乐业中共享发展成果,高原大地的包容、青海人民的淳朴、广大群众的奉献,使平安青海建设在砥砺前行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让平安青海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平安”代表着安宁的居所、安康的生活、安全的环境、安定的社会。今天的青海,社会和谐稳定,百姓生活安宁,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平安青海正以人民群众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当下。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强化国家安全战略要地功能,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

  伴随着平安建设的深入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也面临新形势、面对新挑战。我们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凝聚更广泛力量,参与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中来,做到心中时时有平安,身边处处是平安。

  法治是平安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更加注重以法治理念、系统思维、制度方法、改革手段全面提升平安青海建设水平。以党建引领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制,让体系更加健全、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突出;在服务民生上更加注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依法治理上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服务”六大环节,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推动治安防控立体化、矛盾化解多元化、服务管理精细化、打击犯罪专业化、交流协作常态化、基层基础稳固化,使平安青海成效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更好地守护群众的幸福向往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