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书写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董慧    发布时间: 2022-09-05 11:47    编辑: 孔令磊         

    民之所望、政之所趋;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今天的青海,在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决策部署下,一系列文件政策陆续出台、一项项饱含温度的举措、一组组令人鼓舞的数据,无一不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断抬升民生底线新刻度,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不断为幸福“加码”,让青海各族儿女实实在在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刘进才老人为社保窗口优质服务点赞。省人社厅供图

  老年活动中心“翰墨飘香”书法交流活动。省民政厅供图

  “春风行动”就业招聘会现场。省人社厅供图

  人社服务小分队到敬老院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认证服务。省人社厅供图

  提升民生“成色”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知钦乡中心学校,四年级学生卡雪拉毛享受到国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两个弟弟和我在知钦乡上学,在学校里吃住都是免费的,菜品种类非常丰富,还会给我们发新衣服穿,老师们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在学校里无忧无愁地学习。”根据政策,班玛县知钦乡按要求足额保障教育经费,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对义务阶段建档立卡学生及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等四类家庭经济困难的非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

  为全面贯彻“双减”政策,落实素质教育,青海油田教育管理中心加强了作业模式改革和统筹管理,充分展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2022年寒假期间各中小学开展了“育厚德之花,筑多彩青春”寒假实践作业活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小学结合本地民族特色,组织学生参加民族文体活动,带领学生跳民族团结艺术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2013年我省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2021年成为全国第24个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铸就青海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100%,位列全国第一,校内减负成效初显,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明显减轻。实施职业教育“圆梦行动计划”,完成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历教育1万多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借助我省红色教育和生态教育资源,打造西路军红光红军小学、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等15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和427所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更加强劲。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优先”的核心所在,我省将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教育举措书写在青海大地上,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满意教育带来的喜悦。

  打亮民生“底色”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成为西宁市老年人最为熟悉的号码。每年新春佳节期间,服务热线始终保持24小时畅通,中心利用大数据平台信息化功能,对老年人数据进行筛查,重点对全市独居、空巢、困难老人拨打关心关爱电话。西宁市城中区后营街85岁高龄老人孙治兰,由于身体原因无法外出买菜,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她送上新鲜的食材,老人激动地说:“感谢党呀,我的日子过得实话越来越幸福了”。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每个家庭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我省以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为目的,大力拓展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支持西宁市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打造全国养老服务先行示范区;支持海东市探索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长效发展模式,推动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打造多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样板……扎实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受益老年人超过150万人次,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家政公司120多家。

  我省聚焦满足群众需求、聚焦破解发展瓶颈、聚焦优化发展环境、聚焦提升服务质量,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47%,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面达到31%。全省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达到1749个,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5张,其中护理型床位达55%。组织实施22个救助站和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儿童福利机构32个,村(社区)“儿童之家”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设161个城镇社区办公服务设施、1762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全省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达标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2%。

  为帮助先心病儿童脱离病痛,造福患儿家庭及社会。7月11日,“中国移动爱‘心’行动——青海省贫困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在门源回族自治县开展免费筛查活动。全县涉及12个乡镇的236名疑似先心病患儿进行了术前免费筛查,经专家组逐一细致地筛查,确定手术适应症的5名患儿将在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接受免费有效的手术治疗。同时,省民政厅将从本级福彩公益金中为每名确诊并实施手术的患儿补助2000元的交通、康复营养费。

  我省坚持“生活兜底、监护兜底”两手抓、两并重,切实抓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各类困境儿童群体的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工作,坚决履行好民政部门监护兜底的法定职责。推动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连续三年提高孤儿及参照孤儿保障的各类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目前全省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450元和1050元。持续开展孤儿助医助学项目和机构残疾儿童“养、治、教、康”一体化服务,有效提升了孤弃儿童医疗教育保障水平。

  擦亮民生“本色”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2017年,凭借着祖传酿皮手艺,54岁的刘伟忠在西宁市石坡街辖区经营起刘酿皮小吃店。但由于选址和经营方式等问题,加之疫情影响,小吃店收益不见起色。刘伟忠来到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办事处石坡街社区,向社区工作人员咨询了解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您的基本条件和情况符合我区创业扶持要求,请按规定提交相关资料审核。”社区工作人员一席话,为“刘酿皮”打开了希望之门。 2021年1月,刘伟忠接到银行通知办理相关手续并成功放款。“我的店铺有救了,多亏了青海创业扶持好政策,真没想到我也能申请到创业贷款。”回忆起发放创业贷款时的情景,刘伟忠难掩激动之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不仅要就业,更要高质量就业,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关系群众冷暖,更关系民生底线。

  近年来,我省持续提升就业质量,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累计帮助16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33.24万失业人员再就业、4.46万名困难人员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市场主体数量稳升,累计增长超过37万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热潮;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达到14967元,实现翻倍;劳务品牌风生水起,形成了以“青海拉面”“青绣”、枸杞采摘为代表的一批优质劳务品牌。持续优化就业结构,城镇登记失业率从3.4%下降到1.8%,保持较低水平;城镇吸纳就业人数超过农村,城乡就业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主体,超过“半壁江山”;新就业形态稳健成长,劳动者就业增收渠道更加多元。

    记者感言:倾注民生见初心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更是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所系。养老、教育、就业、医疗等重点民生问题,连接着民心。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人民至上,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一大批惠民举措相继落地,青海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从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到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到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每年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提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让社会充满期待,让人民群众获得温度。

  我们看到,我省牢牢扭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则大局稳”这个关键,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推动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房住不炒”,不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满足群众的住房需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守护各族群众健康。聚焦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积极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给予特殊人群更多关爱。围绕“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聚焦聚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不断完善便民服务网络,丰富畅通群众申请渠道,优化援助资源,切实提高维权服务质量。积极回应“交通堵、停车难、快递无法直达”民生重点关切问题,不断优化城市道路交通,打通农牧区快递物流通道。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一件一件实事,一年接着一年,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只有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堵心事,也才会得到群众的真正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