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西宁市】地头“喧”一“喧”惠民政策暖人心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4-07 10:52    编辑: 易娜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这样说。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西宁市城中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遵循,不断探索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新路径,组建“蒲公英宣讲队”,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百年历程等开展宣讲活动,牢牢把握重大主题、重要节点、重点时段,以接地气的方式,灵活安排“宣讲套餐”,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努力推动理论宣讲工作在基层开创新局面。

  面对面,灵活形式消除“距离感”

  2021年2月17日,带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城中区蒲公英宣讲队走进福禄巷南社区,为这里的居民送去了一场有政策、有“干货”、有互动的宣讲。

  省团校教师、宣讲队志愿者王金忠在宣讲开始前,先给大家发放了一组卡片,上面印着“发展”“改革”“创新”等关键词,随后从这些全会高频关键词入手,就全会的重大意义、主要精神等话题与居民交流互动。当谈到“十四五”规划要如何“撸起袖子加油干”时,王金忠邀请大家起立,跟着他边听音乐边做动作,用肢体语言表达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欢笑声、掌声在现场交织、回荡。

  “光讲理论不容易记忆,所以就想通过这些互动环节,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给大家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王金忠说。

  在城中区社区、农村、居民楼院,蒲公英宣讲队以接地气、丰富多样的基层理论宣讲形式,拉近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大伙愿意听、能听懂、还想听。

  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距离不但不能产生“美”,还容易产生“水土不服”“高深莫测”等种种问题,宣讲的人口干舌燥、台下的人一头雾水,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为消除宣讲中的“距离感”,蒲公英宣讲队采取了面对面的方式,将理论宣讲搬出了会议室,搬到了居民楼院、村民广场,用“短平快”的宣讲取代“长篇大论”的说教,摈弃课堂讲的冗长枯燥,以“人物+故事+互动”等新模式,提升理论宣讲效果。

  为基层而生,奔田间地头而去。每次宣讲,蒲公英宣讲队都将地点选择在最基层的乡村和社区,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就在室外开展,不需要会议室,更不需要电脑和屏幕。一片洒满阳光的空地,数十张小马扎、小板凳围成几圈儿,从村头村尾赶来的乡亲们就地一坐,就是蒲公英宣讲队宣讲时的场景。宣讲队员能近距离感受听众的反应和情绪,随时调整宣讲的声音大小、节奏快慢,听众脸上有疑惑,就多解释一点,听众觉得没听够,就再多讲一些。

  脱开稿,从讲到“喧”理论变鲜活

  没有讲桌讲稿,不分台上台下,只在小区里找了一块干净空地,大家随意围坐在一起,一场宣讲,便像聊家常一样开始。这是一年多以前,城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蒲公英宣讲队的首场亮相。

  “家里有人得了大病,又没有钱看,怎么办?”宣讲队志愿者刘卫宏拿着自制的小牌子,将涉及民政救助的常见问题娓娓道来。作为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刘卫宏对政策很熟悉,为了这次宣讲,他专门制作了几个小牌子,讲到哪个问题,就举什么牌子,便于观众加深记忆。

  “这支队伍突出的其实就是一个‘实’字儿,不需要高大上的场地,不搞长篇大论,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去讲。”城中区委党校副校长、蒲公英宣讲队负责人张永志说。

  一张稿子念到底、一张面孔板到底。过去,一些观众对宣讲的感受停留于“单一”“枯燥”,城中区宣讲志愿者也面对着宣讲模式单一、群众听不懂等问题,2020年9月成立的蒲公英宣讲队,就是城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基层宣讲“沾土味儿”“接地气”的新尝试。

  “喧”是当地方言中,聊天、交流的意思。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百年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是蒲公英宣讲队的宣讲核心,是每次宣讲的重中之重。为了把最重要的内容讲好,蒲公英宣讲队努力改变宣讲语言,变“书面语”为“家常话”,将长篇理论转化为一个个小段落,从小切口切入,让理论更鲜活、更生动。

  什么样的语言更适合基层宣讲?通过一次次沟通交流和实践积累,蒲公英宣讲队逐渐摸索出了宝贵经验——基层宣讲的语言要少一点书面语,多一点大白话;要少一点空洞理论,多一点具体实例;要少一点喋喋不休,多一点互动交流。

  相比照本宣科,这样宣讲的难度更大,需要提前花时间、下功夫,备稿必须非常扎实,做到烂熟于心。

  内容活,“宣讲套餐”更加心贴心

  “要是在大厅里讲,我肯定会紧张。但现在这样近距离看着乡亲们,就有种亲切感。而且不讲复杂的理论知识,只说大白话,自己讲起来也觉得很流畅。”作为环保志愿者,倪雨佳在选题时,选择了家庭垃圾分类。她特意制作了小道具,分发到观众手中,教大家自己做分类垃圾桶,简单又实用。

  参与宣讲的11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红十字志愿者带着医用模拟人,现场示范了“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救”;教育志愿者掰着手指,一条条细数中小学入学的注意事项……宣讲内容不仅涵盖丰富,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种宣讲挺好,我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理论太多我听不懂。今天讲的急救、自制垃圾桶、中学入学的知识,对我都有用,我还拿手机记下来了。”小区居民于淑兰觉得,这样的宣讲可以多来几场。

  蒲公英宣讲队通过和基层干部群众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求,为宣讲过程中“讲什么、给谁讲、讲到什么程度”做足功课,并随时根据需求,变“标准内容”为“个性化定制”,量身定做“宣讲套餐”,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从根据人定内容,到根据内容定人,宣讲队的队伍建设更加灵活。理论宣讲人员保持相对固定,其他人员根据需要从全区志愿者中灵活选择。这种定队伍不定人的方式,一方面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一方面也给宣讲带来了活力,能够满足更多样化的需求。”3月31日,宣讲队负责人张永志在介绍情况时说道。

  面对面是形式,心贴心才是目的。就像一朵朵蒲公英,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宣讲队在小区楼院、田间地头撒下了润物无声的种子,不断凝聚着人心。目前,蒲公英宣讲队及各小分队已宣讲101场,受众14500余人。

  今后,这支“不念稿”的宣讲队还将继续前行,走村入社,不断根据群众反馈,让宣讲内容更生动、更实在。在掌声和津津有味的聆听中,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也将像蒲公英一样,无声地飞落人们心中,生根发芽。(陈曦 黄瑾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