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大史家村:从“高产村”走向“多产村”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1-07-15 10:16    编辑: 马秀         

  七月的大史家村,处处焕发着生机和活力,村边农田里的作物生机勃勃。干净整洁、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上,汽车、摩托车穿梭往来。样式新颖、错落有致的新居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大史家村,依山傍水、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民族群众在这里幸福生活。

  大史家村的群众非常清楚,眼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70年前的大史家村,守着黄河吃不上水,土地干旱贫瘠,生活非常困难。大史家村的村民们没有受困于逆境,而是成立互助组积极发展农业。1951年,村民史春奎带头的互助组,创下了平均亩产336公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国家农业部授予大史家村“粮食高产新纪录”的荣誉。

  “那个时候,能吃饱饭,家里还有余粮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大史家村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毕生忠说。

  上世纪70年代,大史家村党支部带领全村村民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自此,大史家村依托黄河的水利优势,又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灌溉问题解决后,村两委继续带领群众创高效农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村打造出了‘千亩千斤田’。”毕生忠说,当时的大史家村成了青海高原上闻名遐迩的高产村,也成为全省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2001年,40岁的毕生忠从老书记刘才成手中接过接力棒,当上了大史家村第四任村党支部书记,继续扛起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大旗。

  “当上书记以后,一心一意在村子里搞村集体经济,一直就搞到现在。”毕生忠说,他不断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寻求发展的新路子,让大史家村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毕生忠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子里开始搞科学种植、创高效农业,运输业等个体经济,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还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路子。

  2014年,村办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000多万元。毕生忠和村两委班子没有满足于现状,把眼光瞄准了在青海高原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产业。

  “我们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没得说,加上黄河边独有的美景,我们觉得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可行的。”毕生忠和村委班子很看好家乡的旅游产业。

  说干就干,大史家村充分利用“天下黄河贵德清”这块金字招牌,鼓励、引导村里的各族群众开农家乐、开宾馆,各类庭院经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2017年,大史家村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依托特色种植和庭院经济,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4300多元。

  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村居环境越来越美,勤劳朴实的大史家村人又开始想一个问题——“如何让生活更好,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今年,大史家村多方筹措争取项目资金,建成了占地面积达80000平方米的“大史家村扶贫产业园”并投入试运营,通过招商引资,40多家涉及钢材、木材、混凝土加气砖、汽修、仓储物流等业务的商户入驻。

  看着园内川流不息的车流,毕生忠说:“这个产业园正式运营后,又将成为村子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也能解决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

  吃水不忘挖井人,几十年时间里,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大史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回馈,村党委按照集体经济的收益情况,每年承担全村1000多名村民的全额医疗保险金。

  “我们还给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给大学生发放鼓励金。”毕生忠说,2016年起,村党委同样按照集体经济的收益情况,统一出资、统一服务,完善本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聘用护林员,统一管理村里60余公顷林地,在工农结合的发展道路上,大史家村村民不仅享受到了丰厚的改革红利,还在养老、教育等民生方面享受到了惠民政策。

  现如今,通过一代代勤劳的大史家村人的共同奋斗,大史家村绘就出一幅如诗如画、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才让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