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种业:蓄势而发,为“输出地”强力支撑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5-11 11:28    编辑: 许娜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食以种为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为种业提供了持续、全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青海省抢抓政策机遇,强化规划引领,加大工程项目对接,加快资金落实落地,全力推进种业发展。

  “宋主任,我们今年的青稞种植需不需要换个品种?”“老宋,我们合作社那片地,今年该种什么品种的青稞?”

  进入春播备耕时节,门源回族自治县农牧水利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宋生禄忙得不亦乐乎。

  “每年春耕前,我们都要指导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们选育优良种植品种。种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再加上国家的良种补贴,大家购买种子的积极性都很高。”宋生禄笑着说。

  门源县是我省第二大青稞主产县,近年不断加强青稞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青稞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超过120万亩(8万公顷),约占全国青稞总产的20%以上。

  同时,我省也是全国开展青稞研究工作最早的省区之一,青稞研究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良种率覆盖达到98%。从第一个自育品种“昆仑1号”到如今的“昆仑18号”,我省的青稞育种经历了极其艰难漫长而又令人自豪的历程,一个个关键技术的突破,背后是育种专家们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

  至今,已得到一大批优良青稞品种广泛推广种植。

  以昆仑14号、北青9号为代表的中高秆粮草双高青稞品种,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使品种的抗倒伏性得到了大幅改善;柴青1号、昆仑15号等丰产青稞品种的选育成功,使青稞最高单产突破千斤大关。昆仑15号在我省柴达木盆地亩产最高达到621公斤,为青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长期致力于研究青稞选育工作的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麦类改良中心青海青稞分中心主任吴昆仑告诉记者:“青稞选育过程极为艰辛,一个青稞新品种的育成,一般都需要8-1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的青稞育种已经走过了选拔适宜农家品种、培育高产品种、培育高产高品质并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多元专用优良品种培育阶段。”

  在青稞选育过程中,科研团队几乎走遍了省内外青稞种植区,开展种质资源搜集。然后将这些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再开展新品种的培育,同时还要到云南元谋基地进行加代种植,以加快育种进度。最后在不同地区开展品种的适应性鉴定。

  青稞的育种历程,是我省特色农畜品种培育力度的一个缩影。作为青藏高原农牧业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省突出高原优势、青海特色,加大农畜品种培育力度,先后培育(选育)出了牦牛、藏羊、油菜、青稞等一批优良农作物和畜禽品种,交出了一份“绿色优质”答卷,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普查 发掘优异新资源

  青海农业生态类型多样,有丰富的农业种质资源。

  2021年,我省从33个普查县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869份,抢救性收集古老地方品种和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等种质资源870份;从4208个行政村收集保存畜禽遗传材料1万余份。重点开展油料、蔬菜、牧草绿肥以及其他地方特色品种等栽培作物的查漏补缺。其中泽库羊被评为全国十大优异畜禽遗传资源。

  “没有种质资源作基础,再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保障条件,也不能凭空育出新的品种。收集、保护好种质资源,是育种‘有米下炊’的前提。为推进种质资源普查,省政府成立全省种质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启动为期3年的资源普查工作,推进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青海复份库建设。”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处长毛建梅介绍。

  为确保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保质顺利进行,省农作物种子站抽调专家并派出技术人员,到各地对当地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征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现场培训。

  “全省每个地区都有侧重点,比如在囊谦县,我们重点就主要农作物青稞的种植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到多个村子和合作社开展青稞种质资源挖掘工作。工作组走村串户,与牧民交流、座谈,了解农作物种植历史、品种来源。”省农作物种子站站长王焕强告诉记者。

  “青海的野生青稞资源很好,特别是很多种植在偏远地区的农家品种有非常好的基因,目前没有得到收集利用。下一步,要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利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公益性的深度精准鉴定,为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优异基因支持。”吴昆仑认为。

  据了解,我省将持续推进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完成农业种质资源系统调查、性能测定等工作,支持8个省级保种场开展保种工作,组织实施牦牛、藏羊、海东鸡、八眉猪4个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和青海省国家品种测试中心西宁分中心、青海省国家级藏羊性能测定中心项目建设。

  强攻关 推动种业创新提质

  这段时间,吴昆仑和他的团队正在贵南草业的青稞试验田里,忙着进行青稞育种研究。

  据了解,目前青海三江集团贵南草业公司已建成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青稞种植基地。为强化青稞种植和生产环节的技术支撑,促进青稞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贵南草业和省农科院建立了企院合作关系,全力推进种业产业发展。

  “当前青稞种业的创新点,是以‘高产粮用、保障供给’,‘粮饲兼用、以农促牧’和‘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的青稞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向为主线,以品种为核心,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制为关键,在进一步夯实青稞作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基础作用的同时,提升青稞品质。”吴昆仑说。

  与青稞一样,马铃薯产业在我省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家实施马铃薯第四大主粮战略,省委、省政府把马铃薯确定为重点发展的十大农牧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生产、综合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当前,我省马铃薯产业已形成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虽然青海马铃薯相比全国种植面积小,但青海马铃薯脱毒、育种等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脱毒马铃薯种薯的使用是马铃薯种植增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比一般的马铃薯单产提高30%。青海马铃薯产业要发展,就要做好种薯产业,全力打造有机马铃薯品牌,提升青海马铃薯在全国鲜薯市场的竞争力。”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王舰表示。

  王舰认为,青海省马铃薯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已初见成效,马铃薯联合攻关不但要多样化还要多元化,要继续加大良种补贴,加强马铃薯储藏窖建设,扩大种薯生产面积,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

  作为青海农牧“第一品牌”的牦牛,一直以来,犊牛却保持原始的跟群哺乳培育方式,犊牛培育面临集中断乳困难,断乳后饲养管理难度大、越冬难、成活率低、繁殖周期长等问题,已成为制种育种和良种推广的瓶颈,无法满足全省良种推广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牦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打破制约,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科研团队不断探索与实践,2021年底,牦牛断乳犊牛集中舍饲培育技术模式取得突破性进展,母牛连产率全面提高,制种育种供种能力显著增强,加快了我省牦牛培育步伐。

  “我省鼓励支持科研院所联合企业开展种质资源基础性、公益性和应用性研究,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牦牛、藏羊、油菜、青稞等育种创新基地,加快南繁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青海油菜夏繁基地;鼓励种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新品种选育,建立联合攻关机制,加快推进商业化育种;探索建立原始品种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及科研人员给予奖励。”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徐宏伟介绍。

  种铸基石,粮安天下。2021年底,我省种业联盟成立。联盟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推动了要素聚合、技术集成,信息共享及人才技术的交流。

  筑基地 全面提升供种能力

  土旦严培是曲麻莱县叶格乡龙麻村村民。今年,他家的一头牦牛通过了叶格乡野血牦牛采购验收,全家人都很高兴。土旦严培说,通过采购验收后的牦牛,被放在村子里的牦牛良种繁育基地进行集中统一饲养。如果有订单,繁育基地就可以直接提供。

  “我们按照市场价格从牧民手中收购纯种野血牦牛,目的是打造‘种子工程’。”叶格乡党委书记白玛介绍。

  牦牛和藏羊是玛多县的支柱产业,玛多藏羊育种工作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启动,经过几代畜牧人的努力,玛多藏羊已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识。2021年,地处黄河源头的玛多牦牛核心群组建暨种畜基地正式落地。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院长刘书杰认为,“畜禽良种是畜牧业的‘芯片’,是推动畜牧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种畜基地是现代种业创新的载体,是确保种畜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关键,是畜牧良种发展的重要基石。”

  良种的培育离不开优良的种植养殖环境。

  近年来,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成30余万亩(2万余公顷)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年产适应青藏高原寒冷干旱气候环境的草种近1000万公斤,占全省总产量的90%以上,形成了集“育繁+储推”为一体的牧草良种业体系。不仅保障了全省草地生态建设草种需求,还成为西藏、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周边数个省区生态建设用种的供种基地。

  作为省属唯一一家国有大型农牧企业,三江集团立足青藏高原独特资源,与省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承担完成省部级项目30多项,培育并通过审定的优良草种11个,占全省总量的91%。

  抓龙头,筑基地,是我省推进良种繁育的重要抓手。

  “要充分利用贵南草业公司在青稞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和辐射带动等方面的优势,以科企协同创新为抓手,建立青稞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基地,构建科企长期的契约合作关系。通过青稞育种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推动青稞育种研究和青稞品种‘繁推’企业的结合,使基地成为青稞种业科技创新的推动者、成果转化的先行者。”吴昆仑表示。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种业管理处获悉,为夯实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今年,全省推进种业振兴和强化科技推广服务,按照三年行动要求,年内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推动要素聚合、技术集成、机制创新,提高生产性能和农畜产品品质。杂交油菜、青稞、小麦、马铃薯等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20万亩(1.33万公顷)以上,推广牦牛良种畜3800头、藏羊良种畜3950只。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随着青海种业持续发力,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量,破解种源“卡脖子”技术难题,一个个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相继问世,夯实了“高原种都”基础,为全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