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1】青海经济的“点”与“面”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1-21 10:27    编辑: 成忱         

  编者按:

  2021年,转瞬即逝。对青海经济发展而言,2021年平静中有惊喜,波澜中也有进步。

  这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

  这一年,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科学精准落实宏观政策,推进“一优两高”,建设“五个示范省”,培育“四种经济形态”,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组组数据振奋人心、一张张答卷催人奋进。2022,我们还将阔步前行。

新海东建设如火如荼。(谭梅 摄)

青海海南新能源基地。(资料图片)

西宁创建“无废城市”进行中。(资料图片)

  生态经济

  点:

  2021年6月6日,由商务部、生态环境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在青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2021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印发《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

  2021年10月12日,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位列中国首批,成为青海省第一个国家公园。

  面: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今日之青海,正在成为生态文明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在这里铺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在这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这里践行。

  比如三江源的保护。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成效日益显现,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强化,水源涵养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度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植被长势良好、水源涵养量提升,湖泊、湿地面积增大,成群的水鸟、藏野驴、藏原羚逐渐多了,三江源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而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如何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以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青海一直在实践。首届中国(青海)生态博览会的召开就是基于此,博览会搭建了一个推进国内外生态建设成果共享互鉴、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产品贸易融通、生态价值转化合作的重要平台,以期进一步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

  四地建设

  点:

  2021年8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制定《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行动方案(2021-2030年)》。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出台。

  2021年11月,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部省合作共同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2021年1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青海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行动方案(2021—2035年)》。

  面:

  加快“四地”建设对推动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引领,积极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让人们看到青海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按照加快建设和打造“四地”重大要求,我省与相关部委做好顶层设计,合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相信未来,青海定能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通过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空气质量

  点:

  2021年1月25日,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报告显示:2020年,西宁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7.3%,再次成为西北五省区省会城市最优,至此已经蝉联六年榜首。

  2021年3月,经生态环境部审核评定,我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优,意味着我省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2021年西宁市优良天数330天,优良率为90.4%,各项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指标任务提前完成。

  面:

  如今,朋友圈中“高原绿”“青海蓝”频频刷屏,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了现实。为改善空气质量,“十三五”以来,青海省按照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青海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为目标,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西宁市也积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出台了《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并相继制定10余部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工作制度,强化“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等措施,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解决扬尘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突出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省城市民感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福祉。

“青海海东-西藏日喀则-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班列从青海首发。(王菲菲 摄)

天蓝地绿水清的“青海蓝”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了现实。(资料图片)

茶卡盐湖观光小火车带你领略盐湖之美。(资料图片)

三江源国家公园。 (资料图片)

  对外开放

  点:

  2021年8月,我省首趟青海至哈萨克斯坦“铁转公”中欧班列成功开行。

  2021年12月15日上午,“青海海东-西藏日喀则-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班列首发仪式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驿铁路货场举行。

  2021年12月20日,西宁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面: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青海正从以往对外开放的边陲、末梢走到了前沿地带和重要区域。多趟班列的青海首发推动全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也助力全省外向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兴产业

  点:

  2021年3月,总投资180亿元的青海高景光伏科技产业园50GW直拉单晶硅棒项目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

  2021年9月8日,中国建材集团西宁万吨碳纤维基地投产。至此,青海拥有了中国第一个年产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同时也标志着国产碳纤维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得到保障。

  2021年11月8日,在青海海南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随着首批11台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全部投入使用,世界最大规模的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正式形成。

  面:

  一系列项目的开建和投产,助力青海加快培育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以及新材料产业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

  我国首个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在西宁投产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个年产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同时也标志着国产碳纤维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得到保障,国产碳纤维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突破技术封锁、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上首次探索在电源侧大规模安装分布式调相机,对于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价值。

  兰西城市群

  点:

  2021年1月,西宁市交通运输局、海东市交通运输局与甘肃省兰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共同签署了《兰西城市群兰州市西宁市交通运输一体化合作意向书》《深化兰西合作推动兰西城市群建设公共交通互联互通专项合作备忘录》《兰西城市群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等合作框架协议。

  2021年4月,甘肃省兰州市和青海省西宁市在兰州签订了《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力资源合作协议书》,就全面建立两市人力资源市场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就业服务共享机制等13个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2021年5月,西宁-兰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在西宁科技大市场成功举办,双方共促成合作签约项目13项协议,总资金2715万元。

  2021年9月,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两地医保互认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极大地方便两地参保群众看病就医。

  面:

  2021年兰西城市群建设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甘肃青海两省重点围绕城市群合作框架协议,不断完善两省城市间、部门间合作推进机制,城市群建设顺畅衔接,推动两省合作向纵深发展。

  展望未来,兰西城市群协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西北西南地区开发开放,还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互动,释放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

  清洁能源

  点:

  截至2021年11月底,全省完成发电量910.3亿千瓦时,其中新能源发电量313.7亿千瓦时,占比34.5%,同比增长近四成,外送电量276.8亿千瓦时。青海电网新能源日发电量、新能源发电出力连续5次创新高,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新能源是第一发电电源的省份。

  2020年5月31日,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累计向华中地区输送“绿电”11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燃烧5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71万吨。

  面:

  我省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风资源居全国前列,可用于光伏、风电建设的荒漠化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发电量占比、消纳占比居全国前列,能源发展成果丰硕。

  自2018年起,我省开始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提出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重点,以100%清洁能源使用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智能电网建设为保障,打造清洁能源建设、使用和输出全链条示范省的总体思路,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如今,我省将基本形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框架和发展机制,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达到全国前列。同时,“绿电”外送大动脉的建成投运,让其他省区也享受到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红利。

  国有企业

  点:

  2021年1至9月,西部矿业完成营业收入3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亿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

  2021年8月10日,盐湖股份成功恢复上市,标志着中国钾肥龙头、盐湖提锂主力强势重回A股市场,盐湖股份市值也从480亿元飙升至2344亿元。

  面:

  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没有改革,就没有提升。2021年青海省国有企业经受住了疫情反弹对青海省工业经济的严重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老矛盾交织等诸多困难问题的冲击考验,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同时,加快创新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无废城市

  点:

  自2021年1月7日起,西宁市全力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试点,西宁正式进行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与此同时,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也从市民、小区、处理体系、减量等方面出新招,不断推动分类工作持续向前。

  西宁作为全国13个入选国家级“无废城市”试点城市中西北唯一和省会唯一的试点城市,用两年时间全力打造了10个固废处置链条和4个青藏高原“无废模式”,达到预期目的,试点工作圆满完成。

  面:

  西宁是青藏高原的门户和国家生态屏障,是中国西北地区首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也是唯一入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省会城市。

  通过2年多的试点建设,西宁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积极培育和引进固废领域龙头企业,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改进工艺水平,构建特色循环链条,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质量,26个“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累计预算投资近43亿元人民币,初步形成10条固废利用处置链条。

  如今,“无废”理念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形成无废城市人人共建,无废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

  市场主体

  点:

  2021年1月20日,青海祥悦餐饮文化管理有限公司在西宁市城中区注册,成为我省第50万户市场主体。截至当日18时,全省市场主体总数为500016户,较商事制度改革前的19.73万户增加30.27万户,增长153.42%。

  面:

  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和就业的中坚力量,营商环境则是市场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2021年,我省市场主体突破50万户的背后是青海经受住了疫情反弹对市场主体的影响,有序推进商事制度和登记便利化改革,一系列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的具体体现。此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创新作为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环节,繁荣市场主体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规范市场竞争,也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谭梅 宋翠茹 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