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社科力量 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综述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0-14 10:42    编辑: 成忱         

  加强社科项目规划立项,整合社科资源力量,组织专家集智攻关,提高学术原创能力,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屡创新高,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2项,获得资助经费6270万元……

  一组组数据印证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在社科成果上有新突破,展现新作为。

  “十三五”以来,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开展理论武装、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宣传普及等工作,研究能力日趋增强,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社会科学素养明显提高,社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深耕学术研究

  社科成果实现新突破

  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学术创新,必须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服务新发展。“十三五”以来,省社科界加大省级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和投入力度,印发《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指南》,立项273项,投入资助经费454万元,构建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科研格局,为展示青海特色、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研究》《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获批国家课题优良等级。繁荣学术活动,打造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两弹一星’精神高层论坛”“三江源发展论坛”等高级别学术交流研讨活动90余场,集中展示了我省社会科学优势领域研究成果,扩大了青海的学术影响,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服务科学决策

  发展新型智库格局

  “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重心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省委省政府决策需求,破难题、解新题、开新局,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推出高质量应用对策,提高资政建言水平。”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河生花表示。

  “十三五”以来,省社科联着力推进省级新型智库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海省新型智库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配套政策10余项,推动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青海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等一批智库平台,构建起党政智库、高校智库、社科院智库、民间智库等四类智库机构协同发展的新型智库格局。

  依托《成果呈阅》《决策参考》《青海社会科学》等决策咨询平台,向省委省政府上报了一批操作性强、参考价值大的研究成果,60余项智库成果实现转化应用。推出《关于拓展“大西宁”城市发展空间的战略研究》《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纵向发展研究》等多篇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实现成果转化的研究报告,较好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作用。

  发挥“联”的优势

  推进社科普及制度化常态化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科研、为谁立言的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倾听群众所思所盼,解决群众疑难困惑,把学问写进群众的心坎里。

  “十三五”以来,省社科联发挥“联”的优势,拓展“联”的途径,完善“联”的机制,推进社科普及制度化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社科普及活动,把主旋律唱得更响、精神动力鼓得更足。颁布实施《青海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填补了我省社科普及领域专项立法空白,推进社科普及步入法治化轨道。举办“昆仑讲坛”、理论宣讲“百姓大篷车”“法治文化基层行”、脱贫攻坚展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科知识。

  此外,完善社科成果奖励工作,优化学术成果评价激励机制,建立“青海省科学成果奖”表彰奖励机制,确保了评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广泛调动了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推动社科工作者投身田野、贴近基层、走进群众,深入调研了解省情、社情、民情,培养真信仰、大担当、好作风,营造起风清气正、互学互鉴、严谨诚信的学术生态环境。(叶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