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随车轮叙述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7-16 10:04    编辑: 马秀         
塔拉滩光伏发电站。本报记者洪玉杰摄

  大湖之畔风光旖旎。

  绿色生态有机畜牧业发展。

  七月,一个沸腾的季节。

  从青海湖畔到茶卡盐湖,当第二十届环湖赛的车轮再次驶向大湖之畔,这既是一个车轮向前的过程也是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巡礼,带来的不仅是大湖之畔对未来的展望与思索,更多的是大湖之畔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统筹加快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之中的奔涌勃发。

  大湖之畔,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青海湖湿地面积增加1.35万公顷、水位较五年前增长1.8米、普氏原羚种群增加到2700余只、黑颈鹤增加到140余只、青海湖裸鲤蕴藏量达到10.04万吨,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环境质量显著提高……青藏高原上最璀璨的“蓝宝石”在我省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环境整治、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背景下,蓄水量增加,水域面积达到4588.81平方公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这颗高原“蓝宝石”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环湖地区打下的好底子,大湖南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一路探寻,边实践、边完善、边总结,从理论的发掘到行动的落地,跨越了一条条沟壑。

  围绕城镇周边、国省道沿线、环湖地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共和县大力实施全域草原无垃圾、无残垣断壁等“八无”环境整治行动,不断扩大美化绿化空间,为青海湖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

  对青海湖的保护事关“青海湖国家公园”蓝图的顺利实施,为了促进青海湖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青海湖水质保持稳定的目标,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制定了科学的水资源调度方案,突出精细化管理要求,按照“系统治污”原则,对二郎剑景区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造建设。

  目前,青海湖二郎剑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一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总投资为6538万元,采用EPC总承包方式,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3000立方米。这一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强二郎剑景区综合服务功能,改善景区环境,实现生态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大湖之畔,绿色发展后劲十足

  作为三江源的核心区,大湖之南的共和县以绿色作为发展的主基调,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绿色经济”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依托海南州国家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县43个牧业村实现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全覆盖,以草定畜、种草养畜、草畜联动的发展方式已全面铺开;青稞、油菜、枸杞、蚕豆等特色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冷水鱼养殖在省内一枝独秀,肉质鲜嫩,品质上乘的虹鳟鱼,空运销往全国各地。

  在特色养殖与绿色发展携手并进的同时,能源产业正与沙漠绿洲交相辉映。

  共和县塔拉滩的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昔日的荒滩摇身一变成了“能源城”。依托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和太阳能资源优势,共和县在塔拉滩建起了一个新能源发电产业集群,源源不断地输出着绿色能源。

  光伏电站建设在这里,一望无际的光伏发电板使得园区风速减小,蒸发量下降,空气湿度增加,草地含水量大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荒漠化的扩大延伸。

  不仅如此,由于光伏发电板阻挡了阳光对土地的直射,加上清洗发电板时无意中对土壤的浇灌,偌大的发电站又成了一座水草丰茂的牧场,产业园内盖起了一座座羊圈,羊儿吃草,光伏板发电,既解决了牧草遮挡光伏板,带来的火灾隐患,又解决了羊群的“食物”需求,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就此显现。

  大湖之畔,向世界张开怀抱

  多元的文化、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壮美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青海正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如今,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正在大湖之畔构建,令人向往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正在形成。

  近年来,素有“青藏咽喉”之称的共和县始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一圈两湖四城”发展布局,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一圈内分散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串珠成线、成为一体,“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夏拉草原—恰卜恰—龙羊峡”的经典旅游环线正由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品牌化转变。

  从全省角度来看,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下,青海湖西南岸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沿着本届环湖赛的路线一路向西,第六赛段的终点茶卡盐湖正是近年来青海旅游市场最受欢迎的“宠儿”。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茶卡盐湖旅游业一路高歌猛进,火热的发展势头则是源于生态优先发展战略的践行,从产业布局、规划到定位,茶卡盐湖以绿色生态打底的旅游产业发展顺应了自然发展规律,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最终在全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大潮中脱颖而出。

  位于“祖国聚宝盆”的茶卡盐湖,在柴达木盆地星罗棋布的众多盐湖中,是最早开发的一个,拥有300多年的开采史。

  从用铁锹、耙子、钻、铁漏勺,到实现船采、船运、洗涤、加工机械化,茶卡盐湖用了几十年时间。

  从开发建设到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景区”,从默默无闻的采盐矿区到人尽皆知的旅游胜地,茶卡盐湖只用短短数年时间。今年,总投资3.2亿元的茶卡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天空壹号”“天空之镜”两大景区并肩而立,这片古老的盐湖已经成为青海继青海湖、塔尔寺之后又一张展示“大美青海”的金名片。

  在环湖赛品牌赛事的支撑下,大湖之畔的美景正定格在游客的镜头里,也从游客的镜头中,传至国内外。青海湖的波光里,盐湖的镜面中,从湖光山色到草原戈壁,大湖之畔已成为越来越多游客“诗与远方”的新选择。在我省打造令人向往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过程中,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领略青海生态之美、人文之美。(马振东)

大湖之畔有“大美”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与环湖赛结缘已久,倒淌河、江西沟、黑马河,青海湖南岸的这些景点因青海湖壮美的景色为世人所知,又因环湖赛这一国际性赛事为世界所知。

  携手并行,各自成长。而共和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也伴随着环湖赛的滚滚车轮成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一环。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湖南岸的共和县,素有“青藏咽喉”之称。共和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上的“羌中道”“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跨越县境;青海南山、鄂拉山、哇洪山等山脉重峦叠嶂,贯穿县境;中华母亲河—黄河沿县境东南蜿蜒89公里向东奔流,形成了共和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江河壮丽的奇特自然风光和地形风貌。

  共和与一市两州九县交界,是背靠西宁、连通海西、辐射青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县府所在地恰卜恰镇距省会西宁142公里,在西宁一小时经济圈内,属全省“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产业布局中的夏都西宁旅游圈,旅游业发展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不可否认,在自然资源的加持下,共和县的文化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比,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更是共和“大美”之所在。

  地处“咽喉要道”的共和,民族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情独特,汉、藏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共舞和谐”为理念的“和”文化深入人心;藏族民俗、服饰、歌舞等文化源远流长,并被评为全国藏族情歌之乡;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休闲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世纪80年代龙羊峡大坝建设时期形成的“龙羊精神”和水电工业文化,以塔拉滩太阳能生态发电园区为代表的环保工业文化,无一不深刻诠释着大湖之畔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的共和,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引领下,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民族更团结,一幅和谐融洽的“大美”画卷正缓缓展开。(马振东)

茶卡,把梦留下的地方

  “这一次,我终于能在现场观看环湖赛。”自环湖赛开赛以来,周志邦每天都在手机上观看直播,了解动态。环湖赛要开赴茶卡,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能在现场观赛。

  今年五月,茶卡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开业,老周的米线店就开在游客服务中心。

  “原本我和爱人已经退休了,但在来茶卡旅游时发现了这里的商机,这才决定把家乡的美食带到这里的。”老周一家来自云南曲靖,一次与茶卡的美丽邂逅让老周决定留下来,他相信,在这片美丽的盐湖之畔,未来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我家的米线味道很不错的,是地道的云南风味。”每天早晨他都要花费两个小时准备材料,米线、腌菜都是从老家发货,凭着独特的风味,老周的生意十分火爆。

  每天干活的时候,老周都喜欢播放当地德都蒙古族音乐,“蒙古族的音乐蕴含着一种苍凉的美,就像这里的戈壁一样,辽阔且雄壮,让人心生一股豪迈之情。”老周很喜欢这里的民族文化,景区时常有蒙古歌舞表演,老周总是最忠实的观众。

  随着盐湖旅游市场愈加火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业态单薄,景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达不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让茶卡这座戈壁深处的小镇面临重大挑战。

  “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年五月,总投资3.2亿元的茶卡游客服务中心就此诞生。

  随着茶卡游客服务中心建成,茶卡盐湖景区的经营愈加规范化,中心完善的设施设备,大大方便了游客,也让像老周一样的外乡人在这里寻得了一片新天地。

  “相信随着环湖赛与茶卡盐湖的强强联动,茶卡的知名度会再上一个台阶,到时我的生意也会更红火。”对于自己的未来,老周信心满满。

  站在茶卡游客服务中心新建的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屏幕前,景区的实时游客量,游客分布一览无余。乌兰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新生介绍,通过大数据中心,可以看到景区游客量的实时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我们随时调整服务重点,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从粗到细,茶卡这些年的变化真真切切,看得见、摸得着。回望来时路,这一切终究离不开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大潮下所带来的红利,乘着环湖赛这一青海品牌赛事的东风,相信茶卡能够引得更多“外乡人”把梦留下,与南来北往的游客共同分享茶卡盐湖的风土人情。(马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