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电提高“硅”格 勇闯世界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6-18 09:26    编辑: 马燕燕         

  精整硅芯炉车间。程宦宁摄

  步入2021年,青海不少企业纷纷抢抓大好发展机遇,铆足干劲、开足马力抓生产、赶订单,为超额完成任务打下基础。

  6月16日,记者走进坐落在西宁市东川工业园区的黄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整个厂区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所有机器都在正常运转,技术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秦榕说:“我们主要负责电子级多晶硅项目的生产运营,技术研发及市场销售。目前已形成3300吨每年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能力,产品满足集成电路用6至12英寸硅片的生产技术要求,在国内集成电路用多晶硅市场占有率约20%,是国内唯一一家量产并批量销售电子级多晶硅的企业。”

  秦榕看似轻描淡写的介绍背后实则是无数“黄河人”努力付出的成果。

  刚建厂时,世界范围内能完全生产电子级多晶硅产品的只有Wacker、hemlock等企业,关键性的技术主要掌握在以德国、日本和美国为首的企业手中。

  秦榕说:“核心材料受制于人,这给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为技术的垄断,多晶硅的价格当时已经高达近330美元/公斤,让许多国内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电子级多晶硅是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的最基础原材料,更是信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命脉,若只能依赖进口,无疑是被别人掐着喉咙一样。

  “只有突破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核心技术,彻底打破国外多晶硅企业垄断市场,才能使我国摆脱集成电路关键基础材料长期进口受制于国外的局面,保障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安全。”秦榕深知实现国产材料取代进口材料的重要性。

  但是一个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尤其是我国电子级多晶硅生产技术发展仅有10余年的时间,再加上国外技术封锁,没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可以借鉴,其生产制造需要突破“从0到1”,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最难攻克的难题就是产品质量控制。影响电子级多晶硅质量的因素很多,需要技术的积累,也需要管理的提升。细微之处见真章,只有解决好每一个工艺环节的技术、设备、人员技能问题,规范过程中每个人、每一步的操作,才能真正稳定电子级多晶硅的质量水平。”秦榕回忆道。

  前路漫漫,黄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一点一点地反复试验,不断地总结积累数据,摸着石头过河。科研人员最终通过对原辅材料、氢化氯化、精馏、还原、还原尾气净化、后处理以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检测和标准化体系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克了影响电子级多晶硅材料生产的核心关键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电子级多晶硅“卡脖子”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就这样,黄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成为了国内唯一一家实现电子级多晶硅批量生产、销售且产品应用于集成电路行业的多晶硅企业。

  秦榕说:“我们的产品满足3-6英寸分立器件、8-12英寸集成电路抛光片使用要求,质量指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电子级产品稳定客户逐步增加。”

  2019年8月14日,“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河水电集成电路硅材料联合研发中心”和“青海芯测科技有限公司”揭牌,为青海加强高端硅材料研发,守护国家信息产业安全注入双擎动力。同时,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新突破,与韩国企业正式开展投炉测试验证,在成功实现电子级多晶硅国产化的同时进军国际市场,真正完成了电子级多晶硅的产业化升级。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

  2020年12月10日9时58分,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公司新增800吨电子级多晶硅产线首批产品出炉,标志着“黄河水电多晶硅”产能从2500吨每年扩增至3300吨每年,对打破国外垄断和国家集成电路基础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保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原材料战略安全具有里程碑意义。

  秦榕说:“本次技改项目是黄河公司自主开发的工艺技术,并建成的升级产线,糅合了多项如除硼吸附、渣浆回收等新型工艺和技术。项目一次性试车成功,并顺利产出了产品,这标志着黄河公司的技术团队已经掌握了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管控的技术能力。下一步将会对出炉的产品进行纯度检测,根据杂质含量持续优化设备和工艺参数,提升电子级产品的产出率。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全面促进多晶硅材料质量提升为目标,构建差异化销售体系,持续强化技术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优势,让‘黄河水电造’走向世界。”(程宦宁)